奧推網

選單
歷史

諸葛亮北伐的戰爭中,陸遜在北伐曹魏的戰爭當中有哪些表現和成果?

在《三國志》當中,只有兩個人是作為臣子的身份,仍然有單獨立傳的資格的,就是諸葛亮和陸遜。兩個人在各自的政權當中,都是出將入相的人物,不過諸葛亮的權重明顯更高一些。兩個人也都參與或者主持過北伐曹魏的戰爭。諸葛亮北伐應該是後人比較熟悉的了。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陸遜的北伐,他在北伐曹魏的戰爭當中有哪些表現和成果。

“石亭之戰”大勝曹休

“石亭之戰”本質是將曹魏引誘過來,然後再發動反擊,並非純粹意義上的北伐。不過畢竟是對曹魏主動的挑釁,所以也往往被視為東吳北伐的一次戰役。“石亭之戰”對於東吳來說很重要,對於陸遜來說也很重要。如果將其視為一場北伐的話,這是陸遜北伐當中成果最高,也是最有含金量的一場戰役了。

“石亭之戰”的背景是這樣的:當時曹魏和東吳都有進攻對方的想法。曹叡想找個機會收拾東吳,東吳比曹魏更著急,當時曹魏和蜀漢都已經建立帝號,只有孫權還頂著一個不清不楚的吳王。他需要一場大勝幫助自己稱帝,蜀漢是盟友,就只有找曹魏下手。

所以這場戰役許勝不許敗,最穩妥的方式就是在自己的地盤上打贏曹魏。孫權又玩了詐降的老招數,鄱陽太守周魴斷髮假裝自己被孫權猜忌,引誘曹休解救自己。不僅曹休上當,曹叡也認為這是一次伐吳的好機會。於是乎曹魏發動三路軍隊伐吳,司馬懿率領一支軍隊進攻江陵;賈逵率領一支軍隊進攻東關;當然主力部隊還是曹休,曹休率領十萬大軍,打算進入皖城接應周魴。

大戰一觸即發,孫權這邊也在動員軍隊,陸遜、朱桓、全琮分別率領中、左、右三軍,數量超過九萬人迎戰曹休。曹休也是一代名將,已經察覺到有問題,但是他不想撤退,想用一場勝利洗刷自己的恥辱。他已經設下伏兵,等待與陸遜決戰。陸遜、朱桓、全琮三路並行,消滅曹休的伏兵,一舉擊潰曹休。

“石亭之戰”是陸遜的軍事生涯中比較有含金量的戰役,不過還有一個事情。就是朱桓曾經建議分出一萬軍隊包抄曹休後路,但陸遜沒有答應。如果按照朱桓的設想,東吳取得的戰果會更多。這也算“石亭之戰”上一個不小的爭議。

進攻廬江被滿寵逼退

陸遜第二次北伐是在東吳嘉禾元年、曹魏太和六年(即公元232年),關於這一次北伐,很容易被人忽略。因為它只是在《三國志·魏書·滿寵傳》中的記載比較詳細,而且事實上並沒有發生太激烈的戰事。

在這個時間段,蜀漢從丞相諸葛亮也在頻繁北伐。在頭一年諸葛亮還進行了第四次北伐,另外孫權又想故技重施,派遣中郎將張布詐降,差一點又成功騙了揚州刺史王凌;而在陸遜第二次北伐這一年,孫權與遼東公孫淵聯合,派遣軍隊到遼東,又遭到曹魏的截擊,吳將周賀被田豫斬殺。或許是處於這樣一種摩擦頻發的階段,這一年東吳又派遣陸遜渡江北伐進攻廬江。

陸遜進攻廬江,讓曹魏朝堂上引起一些騷動。很多人都認為應該迅速出兵救援廬江。不過滿寵不這麼認為。滿寵說:“廬江雖然是小郡,但是守備力量很強。而且東吳軍隊捨棄船隻登陸二百里作戰,後方空虛。本來就應該將他們引誘過來,應該放任他們繼續北上脫離水道,然後可以出兵截斷他們的歸路。”

於是曹魏出兵試圖切斷吳軍退路,到楊宜口這個地方的時候,動向被陸遜偵查到。陸遜沒有想法和曹魏在對方的地面上開戰,或許這次進攻廬江也並非什麼特別重要的任務。於是陸遜在夜中撤退,沒有堅持北伐,也沒有遭遇什麼風險和損失。

第五次“合肥之戰”全身而退

小編在上文當中提到,這一段時間是蜀漢和東吳北伐比較積極的時候。在東吳嘉禾三年、曹魏青龍二年(即公元234年),東吳進行了大規模的北伐,被稱為第五次“合肥之戰”。同年諸葛亮也進行第五次北伐。兩家都是投入很多的兵力用於北伐曹魏的方面。

在東吳的第五次“合肥之戰”中,東吳兵分三路,孫權率領主力軍隊進攻合肥新城;孫韶等人進攻徐州;陸遜、諸葛瑾等人進攻襄陽。東吳給曹魏帶來的壓力更大,曹叡一方面禁止司馬懿主動與諸葛亮交戰,派秦朗率領兩萬軍隊支援司馬懿;一方面親自率領軍隊對抗孫權。曹叡的軍隊還沒感到,滿寵率領幾十個壯士焚燬東吳的攻城器具,射殺孫權的侄子孫泰;另外東吳軍隊中產生疫病;加上曹叡親自來,孫權也就撤軍了。

孫權的主力軍隊一走,襄陽這邊的壓力劇增。雪上加霜的是陸遜的親信韓扁被曹魏抓住,軍中的情況被曹魏掌握,這讓諸葛瑾非常著急。諸葛瑾給陸遜寫書信:“陛下已經撤軍,韓扁被擒獲,而且漢水在下降,這個時候應該迅速撤退。”陸遜沒有答覆,反而催人種菜,和其他將領下棋,做出從容不迫的樣子。

諸葛瑾認為陸遜足智多謀,肯定有他的動機。於是他親自去見陸遜。陸遜說現在軍心不穩定,所以用這種方法來穩定軍心。並且讓敵人不敢對自己輕易動手。那麼該如何退兵呢?陸遜讓諸葛瑾都督水軍,自己率領軍隊上岸逼近襄陽。陸遜的威望很高,襄陽守軍不敢與陸遜交戰,趕緊回到城中駐守。陸遜就整齊軍隊,跟隨諸葛瑾的水軍慢慢撤退,保證自己全身而退。

陸遜攻克、修繕邾城

陸遜的最後一次北伐通常也容易被忽略,因為記載實在太少。在東吳赤烏二年(即公元239年),陸遜北伐攻克了邾城,並且將邾城作為一個軍事重鎮,在同年(另有說法在赤烏四年、赤烏八年)修繕邾城。按照《讀史方輿紀要》當中的評價,“陸遜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可見邾城對於東吳的重要性。在《三國志·吳書·吳主傳》當中也提到“陸遜城邾”,可以推斷出在陸遜攻克、修繕邾城在當時應該算是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讀史方輿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