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魏國和吳國的分界為什麼不是長江?

吳國以長江立國。可是,魏吳的邊界卻並不是長江。

魏吳雙方都不是吃素的,大家都想突破這條邊界,可是,誰要越過了這條邊界,誰就秒變“吃素”的了!

西線博弈:江陵-襄陽,誰也突破不了誰魏吳邊境,最西面是魏上庸郡與蜀建平、西陵接壤。

這一帶崇山峻嶺,又緊鄰蜀國,不適合大規模用兵。

因此,在蜀國滅亡前,魏吳的西線,主要是指魏國的襄陽到吳國的江陵一線。

這片戰場的的核心要點是襄樊與江陵。

襄樊是漢水段最主要的據點,江陵是長江北岸最主要的據點。

襄樊在魏手中,吳軍水師儘管能來回漢水,但沒有立足點,站不住腳;江陵在吳手中,魏軍在江北站不住腳。

魏國曾嘗試過攻取江陵,但很早就放棄了這個念頭。

曹丕第一次伐吳時,曾重兵打過江陵。

當時,吳蜀還沒有和解,陸遜一直在夷陵一帶,沒有參戰。江陵城中又正流行浮腫病,朱然能戰者不過5000人。

但是,雲集了張郃、徐晃、曹真、夏侯尚的魏軍仍然打不下來。

因為:江陵城堅,不可能迅速攻取;而他背靠長江,你根本圍不住,人家能源源不斷得到支援。

此後,孫權對西線制定了一個主動防禦的策略。

一旦魏軍南下,吳軍水師進入沔水,出魏軍後路。

速戰,不可能破堅城;持久戰,後路有憂,魏國後來不再來這條線玩了。

同樣,孫權也嘗試過攻襄樊。

先帝東置合肥,南守襄陽,西固祁山,賊來輒破於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爭也。——魏明帝。

諸葛瑾曾攻襄陽,但是很快就被司馬懿所敗。

襄陽,離宛、許昌太近,魏國能迅速調大軍來救,吳國在襄樊用兵,一點好處也沒有。

所以,襄陽-江陵一線,雙方都沒什麼機會,沒有成為魏吳交兵的重點。

中路博弈:巢湖風雲

從武昌往東,江北為大別山脈所阻,雙方都無法大規模用兵。

因此,魏吳的中線戰場在淮南一帶。

從曹操時代開始,這一帶就是雙方角力的主要區域。

巢湖與淮河,是雙方的作戰目標。

魏國希望控制巢湖以南,直逼長江。

以石亭之戰為例。

當時,曹休進軍皖城,仗還沒打,滿寵就上書天子:曹休背巢湖,傍長江,後路有危,易進難退,危險!

果然,陸遜出曹休後路,夾擊曹休,曹休被圍,遭遇大敗。

事實上,儘管孫吳未能控制淮河,但淮南河網縱橫,魏每次用兵都破費周折,非常吃力。

因此,曹操深感很難保護該處人民、財富,已遷徙當地人(不過這些人很多都逃到了吳),製造了無人區。

因此,魏吳在淮南地區,基本上以巢湖為界(當年的巢湖比今天大得多)。

吳國也希望將戰線推到淮河。

合肥,正位於長江入淮河的水道上,不攻取此處,東吳水軍不敢大舉入淮。

所以,孫權多次攻合肥,但均未得手,甚至還打出了逍遙津之戰這樣丟人的戰例。

事實上,合肥南臨巢湖,距壽春約200餘里,吳軍依託水路來攻時,魏軍需擊破吳軍才能解圍,吳軍在這裡有一定的優勢。

因此,除了逍遙津之戰孫權直接被守將張遼所破,一般孫權攻合肥,魏國都會趕緊組織增援,消耗頗大。

後來,魏國煩了,在滿寵的建議下,合肥築了新城,遷到了險要處。

此後,主客易勢。諸葛恪曾率20萬大軍圍攻,魏軍援軍並沒有急急忙忙來救,而是計劃等諸葛恪疲勞了再來,壓力不大。

因此,在這條戰線,吳國進不了淮河,魏國也無力控制巢湖以南,雙方基本以巢湖為界。

東線:基本以長江為界

長江下游,雙方基本以長江為界。

由於長江下游渡河的只有採石和京口,東吳在此駐大兵,基本壓力不大。

曹丕曾兩次觀兵廣陵,但曹丕只是先後留下了“魏雖有武騎千群,無所用也”以及“固天所以隔南北也”的感嘆,基本上沒搞出什麼名堂。

而吳國方面,除了早期孫策曾嘗試攻過廣陵外,後面也沒有在此線作文章。

因為:一來不好打,二來打下來也守不住,打著有什麼意思呢?

魏吳的邊界,正是彼此能力圈的邊界。

能力圈之內,對手再怎麼強奈何不了自己;能力圈之外,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奈何不了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