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劉備的心腹範寂,為何會被諸葛亮重用?他的一生經歷了哪些坎坷呢?

漢末三國時代,出現了很多名震一時的道士,如魏國的左慈,江東的于吉,連漢中軍閥張魯也是天師道的骨幹人物。但這些道士,要麼靠玩弄一些旁門左道的戲法騙術,取悅公卿蠱惑愚民,要麼以傳道為幌子,發展個人武裝勢力,不能算是真正的“得道高人”。

但劉備控制的益州,卻出現了一個道士,做派與左慈、張魯等人迥然有別。此人名叫範寂,又名範長生、範延久,是三國後期蜀漢地區的著名道士。範寂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青城山潛心修道,清心寡慾,壽命很長,《藝林伐山》記載,範寂活了130多歲,從劉備時代一直活到了東晉十六國時代。

範寂祖籍四川涪陵,劉備入蜀後,定成都為國都,成都府歷經戰火人煙寥落,劉備遂從益州各地遷徙居民以充實國都,範寂一家也由此來到成都定居。範寂家族本是益州豪族,衣食無憂,但範寂卻無心貪戀紅塵富貴,來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修道,“巖居穴處,求道養志,甚有名德”。

範寂本身家學淵源,飽讀書史,在青城山苦修多年,道法精進,“博學多藝能”,“兼善天文,頗曉術數”,在蜀中名震一時,“為蜀人所重,奉之如神”。連漢昭烈帝劉備都聽說了他的名望,想把他請出山輔佐自己,卻被自甘淡泊的範寂拒絕,“先主劉備徵之不起”,劉備為了報答對他的敬意,“封其為逍遙公”。劉禪登基後,還劃撥銀兩給範寂重修道觀,名為“長生觀”。

蜀漢覆滅後,益州先後歸屬魏國和西晉,範寂雖歷經世事變遷,卻養生有術,依然健在。西晉中期以後,國事糜爛,陷入深重的內憂外患之中,前有“八王之亂”,後有“永嘉之亂”,成立不久的西晉迅速土崩瓦解。

西晉崩潰之際,在益州的統治也陷於混亂狀態,軍閥混戰,盜匪遍地,曾經繁華富庶的“天府之國”,也淪為丘墟瓦礫之鄉,萬千黎民飽受戰亂之苦,衣食無著,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

永寧元年(301年),西北的隴右、關中一帶連年大旱,民不聊生。數十萬饑民百姓紛紛南下逃亡至巴蜀益州一帶就食,遭到當地官府的驅趕壓榨。走投無路的饑民,在略陽巴氐人李特、李雄等人統率下,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巴蜀流民起義。義軍為了求生,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迭挫強敵,擊敗巴蜀軍閥羅尚,於晉太安二年(303年)閏十二月攻下成都。

李特戰死後,其子李雄逐步攻佔益州全境,並連北部的漢中、南部的南中全都收入囊中,然後佔據成都自稱成都王,於永興元年(304年)開國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

李雄雖然驍勇善戰,軍事才能卓越,但對治理民政卻一竅不通,他所代表的外來流民群體,與巴蜀當地人始終不能很好融合,矛盾尖銳。這時,他得知青城山上的有道高人範寂,於是靈機一動,“以範長生有名德、為蜀人所重,欲迎以為君而臣之”,想把範寂請出山來,與他共理國事,甚至想把範寂尊為皇帝,他甘願以臣下事之。

範寂此時已經年逾百歲,本來已無心過問紅塵事,但一來李雄態度誠懇,二來他也為了巴蜀地區百姓能儘快恢復正常生活秩序,重見太平,於是毫不猶豫果斷下山,輔佐李雄。他拒絕了李雄奉他為帝的請求,而是當上了李雄的丞相兼國師。

在範寂的建議下,李雄“政尚寬和”,善待百姓,輕薄徭役,與民休息,“建官學,興文教,端風化,罰不妄舉,刑不濫及”,萬千黎民百姓因之受益無窮。

參考資料:《華陽國志》《十六國春秋》《方輿勝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