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16歲貧困少年,靠400元低保生活,如今他成了哈爾濱最有名的天才少年

我覺得你像一個一輩子都得走在路上的香客,孜孜不倦地尋找一座完全不存在於這個世界的神廟。————《月亮與六便士》

走近劉漢青,這個曾經人們口中的天才少年。或許很多人都會被這樣一個事實所震驚:這樣一個衣衫襤褸、落魄潦倒、僅靠400元的低保維持生活的人又怎麼會是一個曾經的天才少年呢?

劉漢清,江蘇泰州戴南鎮雙沐村人,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戶家庭的他於1980年,以優異成績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年僅16歲。劉漢青成為了村裡面的驕傲,也成為了村裡面的神話。神童、天才這樣的稱呼對於當時的劉漢青而言真是當之無愧的。在那時候人們眼中,劉漢青必定前途無量。

無論是事業還是家庭終將會有一個美好的結局。在這樣的設想之下多少人對劉漢青丟擲了期待與羨慕的目光。可誰曾想到,在1985年的夏天。劉漢青以一個痴人的形象從哈工大退學回家。

人們不敢相信與眼前的事實,這個天才少年為何從此落魄。長髮披肩,鬍子拉渣,終日將自己關在一個小平房裡與一堆不知是何的手稿與書籍為伴。從此劉漢青再也不是人們心中的天才少年,無數的質疑聲、嘲笑聲像海水一樣將劉漢青淹沒。

魯迅在《自嘲》中這樣寫道:“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首詩用來比喻劉漢青的生活或許再貼切不過了。劉漢青;承載著千萬人的不解與嘲諷,拉低了帽簷、躲進了小樓、帶著一份執念於希望躲進了屬於自己的這個小樓。

“我知道我的病早已嚴重起來。我是病入膏肓了。細菌在吞噬我的肺腑內臟。我的心力已到了衰竭的地步。我的身體確實是支援不了啦!唯獨我的腦細胞是異常的活躍,所以我的工作停不下來。我不能停止……”

其實在劉漢青還未步入大學之前,就已經讀過作家徐遲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便開始對數學充滿了興趣。或許這便是劉漢青和《哥德巴赫猜想》的緣分的開始。

人生在世,有的人光彩奪目,有的人選擇平凡。可是劉漢青,他選擇了一生的落寞蕭瑟。年過五十的他,至今依然是獨自一人。每月的收入僅僅是一份400多元的低保。

初見劉漢清,雖然顯得憔悴落魄,但是在他白皙的面龐上依然可以透過一副近視眼鏡看到他眼中的深邃與睿智。對於劉漢青來說,生活要求其實不高。每月400多元的低保也許足夠。

劉漢青沒有工作,也做不了農活。劉漢青他不願意將自己的時間用在生活的瑣事之上。只是對於這個年紀的他來說,至今都未曾有一個家,也不能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我們不知道這樣的生活對於他來說是不是太過於清貧,只是眼前的劉漢青,讓人覺得議論都顯得十分的殘忍。

曾經有人介紹劉漢青到縣城裡面的工廠車間工作,或許劉漢青在哪裡可以找到一個用武之地。可是劉漢青在待了一週以後便拒絕了,原因是這樣的環境會影響到自己的思考。說到這裡,不禁為劉漢青擔心起來。

這個曾經的天才少年,用盡大半輩子的時間都在研究《哥特巴赫猜想》。他的研究到底能否有一個結局,這樣的日子究竟還要走多久。在劉漢青的研究生涯中有這樣兩件事情對於他來說什麼重要一件事情是。

在1989年的時候。他的一份研究報告中還真有了些“成果”。他寫了一分關於:《素數在自然數中的分佈》的論文。在同學翟明的幫助下。找到了翟明在美國的同學陳國營。在陳國營的幫助下,將這篇15頁的論文掛到了網上。不久之後便收到了羅威的一位數學家的來信。

信中指出了對於劉漢青論文中的一些疑問。隨即劉漢青便委託陳國營用英文對於這位羅威數學家的疑問做了解答。遺憾的是在那之後便再也沒有收到任何的回覆。另外一件事情是,在1990年的時候,翟明陪著劉漢青一同找到了當時北京大學的數學教授潘承彪。

在一番死慘爛打之後,潘承彪終於願意花費時間看一下劉漢青的研究成果。在回到老家一個月以後,劉漢青收到了潘承彪的來信。信中指出劉漢青的“研究成果”的論文中,在第5頁的一處論點需要“證明”。

如果這個“論點”不能證明的話再看下去也就沒有必要了。當問及這個論點時,劉漢青的回答是:“這個論點,無需證明”。至此,劉漢青便再也沒有麻煩過潘教授。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實在是沒有能力知道劉漢青的“研究成果”到底走到了哪一步。

只是期盼著這個有著夢想與追求的老者能夠早日到達夢想的彼岸。或許這個彼岸真的能夠摘取到這個數學中的皇冠明珠。但是出於一分世俗的不忍,卻也希望劉漢青能夠及時放下,唯恐他的一生都為此蹉跎。

人們說:欲戴皇冠,必受其重。任何一個能夠走向巔峰的人,生命中必然有著很多他人的不理解。曾有記者問道劉漢青:“您這麼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劉漢青回答:“我需要有什麼目的嗎?”

劉漢青,他就像是行走在沙漠裡面的一個苦行僧。我們不知道他是否能走到心中的彼岸。又或是一世的蹉跎。對於很多人來說覺得難以忍受的事情,他卻完全不覺得苦。也許這就是以為有著孜孜追求的人的樣子。這不僅讓人想到了當年的梵高,1890年的梵高,終於承受不住生活的痛苦與折磨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可是梵高卻永遠想不到在他死的一百多年裡,人們對梵高藝術價值的高度認可。成為了繼莫奈之後最為偉大的印象派畫家。因為梵高,色彩得以解放。開啟了藝術領域的一扇新的大門。

或許,多年以後劉漢青的“成果”會得到人們的認可,只是看著眼前的劉漢青,社會是不是應該給予更多的理解和關懷,而不是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待。一位有著如此追求的人本不該承擔這般的潦倒與貧窮。正是有了這些孜孜不倦之人,人類才能在漫長的歷史中得以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