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這個人千年來一直被貶低, 直到近代, 人們紛紛稱其“偉大改革家”

慶曆新政失敗後,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並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展,朝廷內外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在一度沉寂之後,很快又高漲起來。

王安石施行改革時,真是步步受制。內有自身改革派的意見不一,外有保守派的排斥,而他唯一後盾就是宋神宗,但是,其意志卻飄搖不定。他是很想讓自己的國家富起來軍隊強起來,但是,一涉及到具體的改革,卻搖擺不定的態度,讓王安石受到的政治阻力有增無減。

在變法被接受的同時,保守派的司馬光也被提拔。司馬光也看到了國庫上的空虛,但他認為,最重要的是節流,應該削減各項用度。神宗當然是很贊同這項觀點,於是,馬上設立相關部門來進行用度上的裁減,並且,任用司馬光為頭頭,減少開支。

但是,這種得罪人的苦活司馬光可不做,而且,他也不認為這是一項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簡單任務,所以,他以要編書為由拒絕了神宗的指派。

王安石在談論國政時,堅決反對司馬光的看法,他認為:“要補充國庫,關鍵在於要會理政,不用增加農民的賦稅。”而司馬卻認為:“這樣的說法只不過是對搜刮民脂民膏的美化,試想啊,這天下間能產生的財富,要麼是在人民手中,要麼就在國庫,如果,在不加稅的情況下國庫又能很充盈,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不過,在兩人的針鋒相對中,神宗還是站在了王安石這邊。

其實講道理,這兩人之間的分歧是有,但並不嚴重,甚至說,開源和節流並不矛盾,可以同時進行,如果,能夠相互配合,一定會事半功倍。但是,他們兩個身在官場,有時候,在黨爭中,一切理性都會被淡化,最終都會兩敗俱傷。

王做什麼,司馬都會插一腳,就在王裁減軍隊的時候,司馬上書說,這會導致士兵們人人自危心生怨懟,所以,請皇帝再考慮考慮。可以說,在這件事情上面槓,他就有些意氣用事了。

與此同時,王派內部也開始出現裂。

首先,蘇轍開始打起了退堂鼓,因為他看到,王的舉措和自己最初預想的大相徑庭,並不能有力緩解三冗局面。於是,蘇轍改投保守派,投入了司馬的懷抱。經此一事,王深受打擊。其實,在王的具體改革中,一直都在兼顧解決三冗問題。理政會促進生產的發展,調動人民的建設和創業積極性,這能夠解決一切問題。但是,保守派實在是不太理性了,為了槓而槓,最終,導致王做什麼他們都一律反對,根本不管是對是錯。

王對同僚的不理解不支援根本不在乎,改革需要的勇氣他有,而且很足夠,但是,神宗的搖擺不定卻讓他心力憔悴。雪上加霜的是,交趾入侵宋朝的時候,竟然,也拿發對王安石變法作為幌子,以此,讓自己的侵略變得合情合理。王對此十分憤怒,親自撰寫文章,指著交趾軍干預宋朝內政的做法,為南征軍加油打氣。

南征軍節節勝利,最後,打到了交趾首都,迫使他們只好求和,並且,以自己的部分國土作為求和條件。這場戰爭中,雖然,宋朝最終勝利了,但是,在這一年多時間裡,由於,不適應南方的氣候,宋軍也蒙受了極大的損傷。在勝利前的兩個月,王丟掉了相位,在他的政治生涯中,這是最後一次動靜了。

隨後,心灰意冷的王安石辭去了身上僅剩的官職,並且,在江寧這個地方過著平靜的退休生活。神宗歸天后,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運動馬上就沉寂了下來。

縱觀這場運動,失敗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神宗的態度其實是起了決定性作用的。他實在是太過優柔寡斷,最終,導致一遇到保守派的反對就連忙做出退步。另外,為了不讓爭鬥過於激烈,他只好向豪強妥協,導致變法直接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根基。王每走一步,都要做出幾分妥協,所以,最終一直都沒有真正實現自己的想法。

其次,朝廷黨爭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朝中很多官員不關注這個決策好不好,他們只關心提出這個決策的是哪個派系的人,所以,王在改革過程中沒少受他們的牽制。不過,即使受到了這麼多阻力、遭遇了這麼多困哪,這次變法還是取得了一定成績的。

在賦稅中,改革後比改革前有了大幅度的增長。

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可知,不僅是土地面積有了擴大,而且,手工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礦業的產量竟然比前朝還要高出許多。最明顯的進步在軍隊中,在王的主導下,軍隊中的馬匹數量大幅增長。以前的話,要獲得6000匹馬,需要二十年的工夫才能湊齊,改革後嘛,四五年時間就足以搞定了。

王安石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藉以扭轉北宋積貧積弱的局勢。然而變法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法令頒行不足一年,圍繞變法,擁護與反對兩派就展開了激烈的論辯及鬥爭,史稱“新舊黨爭”。其實,對於王的評價,後世觀點不一,而且,分歧一直存在,和宋朝時一樣。

有人說,王是個說大話的男人,根本沒有考慮到當時的社會現實。按照傳統的評價,王安石變法之“急政”或“苛政”本身有問題,引起激烈的“黨爭”所以導致北宋的滅亡。一直到了近代,當時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使商鞅、王安石等都得到肯定的評價。此時,人們讚揚他是個真正的改革家,能不懼阻力前行,很讓人敬佩。

現今,所有的是非都已經成了歷史,他永存丹青之上,我想這也就足夠了吧。

參考資料:

『《王安石變法》、《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