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行走,是治癒一切的良藥

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們的生活越來越便捷。

餓了有外賣,出門有網約車,需要的東西都可以網購。

足不出戶的生活,已成為現實。

演算法為我們提供了最佳方案,智慧手機替我們做出了最理性的選擇。

生活變得越來越高效,而我們卻越來越難獲得內心真正的快樂。

神經科學家、柏林三一學院腦實驗研究教授沙恩·奧馬拉在《我們為什麼要行走》一書中,提出了療愈自我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定期行走。

行走,尤其是大量頻繁地行走,是身心健康的關鍵。

希波克拉底有句名言:“行走是最好的藥。”

行走,能讓我們擺脫工作的束縛和生活的枷鎖,讓身體、大腦和心靈獲得自由。

01

行走,能夠滋養身心。

英國有一項關於“恢復”現象的調查,研究人員召集了4000多名參與者,讓他們接觸不同的環境。

所謂“恢復”,指的是在身臨自然環境之後的一週內,感到平靜、放鬆、精神煥發。

調查結果顯示,接觸海濱、鄉村、城市綠地的參與者,恢復作用極為顯著。

行走,尤其在海濱、鄉村、城市綠地等自然環境中有規律地行走,更有助於緩解壓力,放鬆心情、恢復活力。

哲學家尼采曾經經歷過一段至暗時刻。

《悲劇的誕生》出版之後,激怒了一批古典主義教授,他遭到了事業上的至暗時刻。

在感情上,他也屢受打擊,多次求婚,卻多次被拒。

他為此痛苦不堪,不僅患上了頭疼病,視力也迅速惡化。

為了療愈身心,他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務,開始一個人行走。

最初,他在湖邊和森林中漫步,一走就是六個小時。

後來,他開始嘗試在山間行走,那裡空氣清透、光線適宜、景色宜人,充滿了生命力。

天氣轉冷的時候,他跑去南部城市過冬,每天仍會散步四小時左右。

長期行走在自然中,他的病痛漸漸好轉,心靈也獲得了平靜。

他開始專注於寫作,正是這段時間,他寫出了《論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多部驚世之作。

大自然很神奇,它能讓人平靜,並給予人精神上的力量。

在自然中行走,是對心靈最有力的滋養。

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

“每天我都要散步,直到自己感覺幸福,遠離所有疼痛。我一直走,走出最好的想法,沒有什麼壓力不能透過行走消除。”

閒暇之餘,讓我們從工作的束縛和生活的枷鎖中抽離出來,為自己安排一場遠足,讓浮躁的心歸於平靜。

如果時間有限,那就在自己的住所周邊散散步,也能使你忘卻煩惱,獲得片刻的安心。

行走,不在於走得多遠,花了多少時間,而在於行走本身。

專注地行走,即使是短暫的閒逛,也能讓你發現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自己。

家門口的風景裡,也有詩和遠方。

02

行走,能夠啟用“宕機”的大腦。

喬布斯49歲那年,想要出一本關於自己的傳記,於是,打電話給傳記作家艾薩克森,邀約見面。

讓艾薩克森費解的是,見面地點不在對方公司,也不在其他正式場合,而是在戶外,喬布斯邀他一同散步。

事後他才瞭解,原來喬布斯喜歡在散步的過程中進行嚴肅的談話,甚至有邊走路邊開會的習慣。

他那些驚人的創意和顛覆性的想法,都是在散步中產生的。

行走的最大好處是,啟用大腦,提升創造力。

為什麼呢?

在《我們為什麼要行走》一書中,作者提到,人的大腦有兩種關鍵工作模式,主動執行模式和預設模式。

主動模式,是指集中注意力處理細節。

預設模式,包括走神,反覆回想自身經歷,以及將注意力從當下環境移開。

小的時候,老師總是告誡我們,要專心讀書,不要看窗外,不要走神。

但老師沒有告訴我們的是,聚焦任務和走神,是硬幣的兩面。

專注於任務,是為了更好地執行。

轉移注意力,是為了收集資源,整合執行任務時得到的資訊,或是在遇到困難的時候解決問題。

換句話說,走神,可以幫助我們獲得更多的想法。

而專注,則幫助我們檢查這些想法是荒謬的,還是新奇、有趣的。

兩種狀態的切換,就會產生創造力。

行走,恰恰能有力促進不同意識狀態之間的切換,激發更多富有創意的想法。

作家梭羅曾說:

“我的腿一旦動起來,腦子裡的想法也開始湧動,好像朝著低處洩洪,想法在高處源源不斷地形成新的水流。

涓涓細流從源頭冒出,滋潤我的大腦。”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超負荷接收資訊已是常態。

大腦無力招架時,就會出現注意力分散、思緒混亂、大腦空白、失眠等宕機狀態。

在這種狀態下工作,不僅效率降低,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此時,不如走出房子,去戶外閒逛、散步或遠足。

透過行走,緩解大腦疲勞,恢復活力,讓思緒得到梳理,靈感自然會湧現。

那些費解的難題,興許就有了答案。

03

行走,能夠拓寬視野,豐富認知。

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看待事物總是很消極,他很不開心,於是就去請教禪師。

禪師讓他去買兩包鹽。

小夥子買來之後,禪師讓他把其中一包倒進裝水的杯子裡,然後喝掉。

小夥照做,喝完直呼,這水太鹹了。

禪師沒有說話,帶著小夥來到一條河邊,讓他把另一包鹽放了進去。

小夥依照禪師的吩咐,將鹽倒進河中,又嚐了嚐河水的味道。

這次嚐到的,就是河水本身的味道,沒有其他的味道。

這兩包鹽就是我們的困苦和不安。

那杯水就是我們的認知。

認知越是侷限,就越容易痛苦,遇到一點事情,就覺得天要塌了。

當我們的認知提升,眼界拓寬之後,心就會像河水一樣寬廣。

再難的問題,也能從容不迫,輕鬆化解。

行走,是拓寬視野,豐富認知的助推器。

前面我們提到,行走能夠啟用大腦,提升創造力。

當創造力得到提升的時候,就意味著,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看待問題了。

行走,拓寬了我們的思想,豐富了我們的認知。

北島曾說:

“一個人的行走範圍,就是他的世界。”

海明威也曾說過,如果你有幸在年輕時到過巴黎,那麼以後不管你去哪裡,它都會跟著你一生一世。

你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見過的人,最終都會成為你的一部分。

行走的意義,就是在為你的認知世界繪製地圖。

現代社會的便利,讓我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很多問題。

手機、電腦、網路等工具帶給我們的好處毋庸置疑。

只是,工具無法代替我們的大腦去認識事物,理解事物,也無法代替我們的身體去感受世界,體驗世界。

別成為工具的奴隸。

藉助工具,善用工具,才能站得更高,走得更遠。

再美的風景,也需要我們親身經歷,切身感受。

最好的學習,永遠在路上。

沙恩·奧馬拉說,直立行走是人類獨有的能力,也是人類最平凡的奇蹟。

生而為人,這與生俱來的能力,怎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