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中鐵四局耿天寶:建築企業數字化偏向於技術變革,而非業務轉型 | 36氪...

文 | 秦明

中鐵四局,鐵路建設領域公認的標杆企業。

據中國中鐵、中國鐵建2022上半年業務資料,中鐵四局無論是總資產993。30億元、淨資產209。47億元,還是淨利潤13。15億元,均以最高額排居中國鐵路建設各工程局首位。

作為旗下創新驅動型智庫組織——中鐵四局集團管理與技術研究院,成立7年來聚焦數字化轉型、智慧建造科技研發與產業轉化,已經從過去純粹的科研機構轉換為推動中鐵四局內外部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

2021年以來,研究院的人數從100人擴張到260人,合同額也從去年2個億增長到7個億,同時營業收入超過3個億,均實現了三倍多的增長

深入訪談交流,其快速高質量發展的背後既有科學的頂層架構設定、企業文化體系、組織協作機制等基礎保障,更是研究院基於市場判斷的數字化認知、智慧化實踐與研產一體化體系的能力使然。

近期,

36氪專訪了中鐵四局集團管理與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

(安徽數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耿天寶。他分享了自己對建築行業數字化的認識、中鐵四局的數字化進展、研究院全方位的建設情況,以及對行業可借鑑的方法思路。

中鐵四局集團管理與技術研究院執行院長耿天寶

01 從局、研究院到分子公司,建立高效產研協作機制

01 從局、研究院到分子公司,建立高效產研協作機制

36氪:中鐵四局的數字化可分為哪幾個階段,過程中由哪些關鍵變數驅動?

可以分為資訊化和數字化兩個大階段。早在2011年之前,還處於資訊化階段,主要是解決部門溝通和資訊傳遞的問題。那時建築企業要拿到特級資質,從政府側都逐漸要求引入資訊化,這個時期整個集團的資訊化發展是由政策推動。

2012年之後,進入數字化的初級階段,這個過程屬於先知先覺者的自發探索,主要是創新驅動。比如我當時所在子公司開發了合同聯控管理系統,由於在企業專案管理的應用成效非常突出,中鐵四局在其基礎上進一步發展為集團的債務管理系統,之後推廣至中國中鐵全股份應用,再次迭代升級為中國中鐵成本管理系統。

接著從2015年組建研究院之後,中鐵四局組織管理逐步進入數字化發展階段,我們開始有了自己的數智化研發中心,隨後將研究成果產業化,比如今年物聯網硬體及數字化服務的銷售收入已經超過1億元,這個時期屬於經濟價值驅動。

未來5年數字化將成為常態,數字經濟會成為一種新業態,這裡面既有政策變數,也有經濟變數。

耿天寶:

36氪:制定頂層組織架構很重要,您認為中鐵四局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鑑?

建立高效的產研協作機制很關鍵。比如,在中鐵四局層面,局主管政策制定,研究院主研資訊化、智慧化(含工業化、機械化)技術,子分公司及專案部主研土木建築類技術,研究成果透過“孵化”後,形成產品服務,推廣應用到各業務部門、專案一線和外部市場。

在研究院層面,研發部門主“研”,產業化部門主“產”。研發部門負責需求調查、方案制定和產品開發;產業化部門負責科研成果轉化應用與市場拓展,透過市場化發展為研發部門提供“作戰給養”,反哺科研開發工作。所以我們在分工上,與集團、兄弟分子公司、專案部是“補位”,不是“搶位”。

耿天寶:

36氪:對於建築企業而言,想要建立研究院或類似組織有哪些前提考量?

一是看規模是否支撐,規模很大的時候,有一定的必要;二是看定位是否需要。如果是經營驅動型的組織,那就要在市場上發力,不要在創新上折騰;如果是創新驅動型的組織,研究院的建設就非常重要;三是看文化是否適配,比如說容錯文化。科研不是小改小革,真正的顛覆性創新、突破式創新、沒有先例的創新,基本上都是九死一生,所以容錯、包容的機制和文化非常重要。

耿天寶:

02 研究院背後的組織建設、業務變化

02 研究院背後的組織建設、業務變化

就研究院的發展歷程而言,2015年到2018年,我們是一個純粹的科研機構;2018年1月啟動產業化,開始將科研成果推向市場,簽訂單;隨著研產體系的進一步拓展,2021年3月,研究院改組成為安徽數智建造研究院有限公司,全面開展經營活動;2021年9月,與重慶渝高集團、科大訊飛合資成立了智象科技,對內對外推動建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研發部門主要聚焦四方面開展科研工作。

一是數字化轉型研究,比如利用數字化技術幫助建築施工企業打通訊息孤島,實現資訊貫通;二是智慧建造研究,主要服務於專案的生產方式變革。建築業的未來一方面是向工業化轉型,另一方面是向現場智慧化裝配方向發展,而工業化的核心是工廠,我們利用網際網路技術、人工智慧技術、新型機械技術,為行業提供一攬子的智慧工廠整體解決方案;三是新基建研究,我們認為融合基礎設施的很大一部分是“傳統老基建+創新資訊化技術”,這也是我們重點研究方向之一;四是行業研究,主要做行業政策研究、企業問題研究以及區域市場的前瞻性研究。

研究院組織架構(來源:企業供圖)

36氪:咱們研究院具體業務是如何開展的?

耿天寶:

今年研究院的人數從去年的100人擴張到目前的260人,我們將過去的產研一體化的組織分解,組建了由130多名博士和碩士團隊組成的先進技術研究中心,專注研發;另外,研究院同時也在申請設計資質,逐步佈局從設計、智慧工廠生產線,構件裝備製造,以及到現場裝配一體化的智慧建造體系。

36氪:有關注到,最近一年研究院的業務組織發生了許多變化,能具體分享一下細節嗎?

耿天寶:

一是BIM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具體包括BIM標準編制、BIM算量、BIM建模、 BIM族庫管理、電子沙盤等。除了技術應用之外,我們也從清華大學引進了一個團隊整體加入研究院,開始研發BIM底層建模平臺技術。

二是智慧工地方面的研究,比如智慧專案部技術應用指南編制、智慧工地建管平臺建設等,還包含物聯網、智慧工廠、新型裝備等的技術研發。

三是企業管理的業務資訊化,主要是企業的業務管理系統,包括安全質量進度成本管控、物料、勞務實名制管理、智慧梁場等。

四是企業的資訊貫通,具體指一體化的資訊互聯互通決策支援與分析平臺,包括業務貫通、資料貫通、技術貫通。其中,業務貫通是各個業務條線之間的資料貫通,包括業務規則、業務流程等的梳理;資料貫通是建立整個企業的跨系統的資料標準體系;技術貫通就是建立一系列的規則庫等。

36氪:所以咱們目前都在做哪些層面的研究呢?

耿天寶:

03 建築企業數字化偏向於技術變革,而非業務轉型

我認為轉型一般指的是業務,變革則指的是生產力,所以對於製造型企業,包括正在走向工業化的建築行業,談數字化轉型並不準確,更多的企業正在實施的是一場數字化變革,用數字化技術對生產方式進行轉變升級。

數字化轉型不是每家企業都有的,但數字化變革是每家企業必須要面臨,也必須要去適應的。比如騰訊、阿里、華為,這些真正的數字化企業,它的組成業務收入更多屬於數字經濟這一範疇。而只有少數具有數字化基因的頭部建築業企業,才會在它的主營業務範圍之外,開展數字化業務,拓展出企業的第二增長曲線。

在我看來,數字化首先是一種技術,技術的疊加與組合,系統性應用到建築行業中,這更像新基建,一種創新基礎設施。其次,數字化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不以意志為轉移,它會引起生產方式的變革,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成為社會治理方式,且越來越普及。

03 建築企業數字化偏向於技術變革,而非業務轉型

36氪:觀察到對於建築行業數字化轉型,您更喜歡用數字化變革一詞,該如何理解?

建築行業從業者對於數字化轉型的認知在思想層面上比較滯後,這可以從三個角度闡述。

一是認識層面,過去很多人認為數字化轉型沒有必要搞,如今發現不轉型是會被淘汰的。

二是方法論層面,過去認為找一家軟體商,讓他們全面“包乾”來做,自己就坐等成果。如今發現這是一件強業務相關的系統性變革,軟體與技術服務商很難開發出適應需求的標準化產品,這項工作需要很多的定製化開發,其中還包括非常重要且十分複雜的諮詢工作配合實施。

三是系統論層面,整個變革過程一定是分階段分步推進實施的,要把握好整體與區域性、開發階段、優先順序等問題。

耿天寶:

36氪:當下建築行業數字化轉型有哪些誤區?

中小企業一般從點狀的產品和提效工具應用會比較合適。從行業視角看,如果某些產品能服務適用於大型企業,考慮到管理深度與精細度更復雜,其產品向下相容相對比較容易滿足中小企業需求。

耿天寶:

36氪:如何中小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如何切入?

在我看來,數字化不是目的,目的是為專案的參建員工包括農民工、產業工人,提升他的獲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具體要從建築行業建造的技術發展、行業治理、全產業鏈與整個生態的角度進行系統性的思考。比如說數智技術讓生產更安全、作業環境更好,以及提升工程品質、增加經營效益、促進綠色安全和優質發展。

對建築企業而言,除了行業企業數字化認知與變革的意願與決心;也非常需要如騰訊這類數字化頭部企業的技術加持,包括國家目前在談產業鏈鏈長的帶頭作用。這樣整個建築產業的生態體系,才更加健康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