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健康

深圳19歲女孩被失眠困擾四年,醫生用一根銀針助她好夢

【來源:讀特網_深圳】

入睡困難、睡眠淺、總是做夢、早醒……這些以前困擾中老年人的症狀,現在已成為年輕人的“標配”。年僅19歲的女孩孟小姐因學業壓力大,經常入睡困難,睡眠質量差,已被失眠問題困擾四年之久。

近日,孟小姐到廣州中醫藥大學深圳醫院(下簡稱“廣中醫深圳醫院”)就診,接受針灸、耳穴壓豆等中醫治療方式,口服中藥。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孟小姐目前已經可以在半小時內入睡。

深圳上班族、學生人群飽受失眠困擾

《2020-2021年中國睡眠指數報告》顯示中國人平均睡眠時間為6。92小時,擁有深度睡眠的比例僅為28%。而深圳市作為一線城市,平均睡眠時間僅為6。45小時,低於全國平均睡眠時間近30分鐘。

報告還顯示,經常失眠人群的佔比由2018年度的24。9%大幅上升至2020年的38%。

“有時候加完班回到家還是睡不著,眼睛一閉,就是工作上的事。”在深圳福田上班的徐先生說,每一個失眠之夜,都伴隨著對明天工作的焦慮。調查顯示,在深圳的失眠人群中,工作人群比例最高,60。9%為工作壓力性失眠。

在深圳,學生人群也常常因為學習壓力大,遭受失眠困擾。

廣中醫深圳醫院失眠門診負責人謝宇鋒主任告訴記者,年齡是失眠的顯著危險因素,慢性失眠症狀的現患率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增加。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內部的睡眠穩態下降,以及與年齡相關的軀體疾病和精神障礙,均是失眠隨年齡增長的原因。老年人睡眠淺、醒得早,就是最明顯的表現。

性別也是失眠障礙的一項顯著危險因素,從現狀來看,失眠障礙具有顯著的女性優勢,女性的患病風險大約是男性的1。41倍,該比率在大於45歲人群中甚至增加至1。7倍。

既往失眠病史人群的新發病率是其他普通人群的5。4倍,所以既往的失眠即使完全緩解,仍然是未來失眠的危險因素。

除此之外,失眠還與遺傳、應激及生活事件、個性特徵、合併其他精神或軀體疾病等因素密切相關。

長期失眠可能導致抑鬱症、高血壓等疾病

睡眠本是人的本能,是自然的生理現象,例如兒童每天要睡9-11小時,大多數孩子入睡快,睡眠質量高。我們常說,小孩子睡得香,雷都打不醒。與之相反,很多成年人因為身體、心理上的困擾,工作生活中的煩心事,存在焦慮、失眠等問題。

長期失眠會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謝宇鋒告訴記者,當持續一兩週都睡不好的時候,各種身體不適問題就會接踵而至,如白天感到疲乏無力、注意力無法集中,工作效率差,而且人也特別容易發脾氣,但到了晚上又會擔心睡不著覺,擔心恐懼的心理往往又會加重失眠,如此迴圈往復就進入了惡性迴圈,長此以往則會導致焦慮、抑鬱情緒的發生,甚至發展為抑鬱症。

此外,長期失眠還會導致免疫力下降,出現頭痛、頭暈、健忘、慢性肌肉疼痛等症狀,甚至會導致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上升。

打造以針灸為載體的“綠色療法”

據謝宇鋒介紹,失眠主要表現為早段失眠(入睡困難)、中段失眠(睡眠淺易醒)、末段失眠(早醒症狀),以及日間疲勞、嗜睡、社會功能受損等,如果上述症狀每週至少出現3次,持續1個月以上,就要儘早到醫院治療。

據瞭解,目前西醫治療慢性睡眠障礙的主要方法包括行為認知療法(CBTI)、藥物治療、物理療法(重複經顱磁刺激r-TMS)、星狀神經節組織等,對於頑固性失眠治療效果不好患者可入院夜間給予鎮靜人工睡眠術治療。

相較於西醫,中醫在治療失眠時有獨到之處。謝宇鋒告訴記者,廣中醫深圳醫院失眠門診擅長運用中西藥物、針刺、艾灸、耳穴貼敷、心理治療相結合的方法診治各種原因所致失眠疑難雜症。

“我科治療失眠突出‘綠色治療’理念。以針灸為載體,重點打造針刺、艾灸、火龍罐、平衡火罐、經皮耳穴-迷走神經電刺激治療等非藥物療法;重點打造‘樞機療法’睡眠治療方案:以深圳市名中醫馮軍教授‘樞機療法’核心學術思想為指導,制訂以‘調樞法’為主要治療思路,以‘調和陰陽’的診療方案的綠色療法。”謝宇鋒說。

定期鍛鍊、規律作息等方法可有效改善睡眠

研究認為,成人每天所需睡眠時間為7-8小時,青少年睡9-10小時,兒童至少睡10小時。長期熬夜、失眠會對人體系統造成不可逆的傷害,所以我們需要養成一些健康的睡眠習慣。

謝宇鋒建議,大家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入手,科學改善睡眠狀況。

首先是要定期鍛鍊,可以是散步這樣的低強度運動,可以做做頸部保健操,以及一些輕柔的伸展運動。

其次,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保持健康的就寢習慣。在睡前,避免攝入咖啡因、酒精或吸菸,避免看電視玩手機刺激大腦活動,可以嘗試深呼吸、冥想、聽舒緩的音樂、讀書。

在睡眠環境方面,臥室要保持舒適的溫度和通風良好。黑暗無光、安靜舒適的空間有助於放鬆身心,促進睡眠。

失眠患者建議及時規律中藥、針灸、理療等綜合治療,儘量避免白天睡覺,建議午睡不要超過45分鐘。

(原標題《深圳19歲女孩被失眠困擾四年,醫生用一根銀針助她好夢》)

(作者:深圳特區報首席記者 羅莉瓊 通訊員 馬曉群 文/圖)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