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陽明的心學學說千古流傳,那麼心學到底有什麼價值呢?

導語:

提到儒學大家,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孔子和孟子,今天本文要提到的儒學大家是被人尊稱為亞聖的王陽明,他的“心學”學說如彗星一般橫空出世,迅速成為歷史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學說之一,本文將帶大家走進心學,瞭解心學的實際意義。

心學的誕生

1508年的一個春天的夜晚,王陽明在睡夢中突然驚醒,像著了魔一樣喊叫了起來,當他的僕人被驚醒時,他已經開始自言自語:“是了,是了,聖人之道,從我們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滿足。從前枝枝節節地去推求事物的真理,真是大悟。實際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歸於正。心以外沒有‘物’。淺近而言,人能‘為善去惡’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後‘知致’’,‘知’是心的本體,心自然會‘知’。見父知孝;見兄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發,就沒有了私意障礙,就可以充足到他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充足到極點,就是’仁’了。對於常人,不能夠沒有私意障礙,所以要用’致知格物‘去勝私復理,到心得’良知‘沒有障礙,能夠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然後’意誠,就可以治國平天下了。’想到這裡,王陽明念頭通達,心中爽快。這便是心學的誕生。

心學的實質

心學學說比較複雜,但是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八個字“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知就是良知,核心思想就是正視良知,行為要和良知一致。

心學的實際意義

眾所周知,王陽明的心學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簡明的哲學之一。無論是它的思想還是表達思想的語句都一目瞭然。王陽明心學又是一門實用的哲學,它告訴了我們極易被我們忽略的真理,同時也為我們每個人規劃了一張完美的、直觀的路線圖。那麼,他究竟有什麼用呢?

第一,它首先告訴了我們一個極易被我們忽略的真理:人人平等。王陽明的弟子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見到了什麼,他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之前很多次王陽明都說過人人都是聖人,但是王艮不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便藉此譏笑王陽明,王陽明明白了他的意圖,借力打力說道:“別人看你也是聖人”。為何王陽明說人人都是聖人呢?

王陽明解釋說:每個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能知是非善惡,“是非”屬於只會,“善惡”屬於道德,聖人不過是既有智慧又有無懈可擊道德的凡人,而每個人出生時,都具備這兩個潛質,所以是潛在的聖人。只要你按良知的指引去思考做事,那就是聖人了。自然而然致良知是聖人,勉強自己而致良知是賢人,不肯致良知就是愚人。雖然愚人的良知被遮蔽,但是良知仍然存在。如果能致良知,那就和聖賢沒有什麼區別。

在《傳習錄》中,王陽明重點指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體現。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被物慾遮住了內心,並不是沒有良知了。

第二,它告訴我們要只俯首於自己的心。只俯首於自己的心,實際上就是要求人們要蔑視權貴,追求自由,崇尚獨立人格。王陽明和他最得意的弟子徐愛談話時,王陽明舉例子說:“孔子有兩個高徒,子夏和曾子,前者篤信聖人經典,後者讀完聖人經典後,反躬自省。假設聖人說的是對的,那子夏就是個復讀機,而曾子是榨汁機。被人像餵鴨子一樣灌輸的正確學問遠不如自己從內心感悟出來的學問真切。”

所以王陽明說,“至聖先師”孔子說的話,如果它就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錯的,就不是真理,而販夫走卒說的話和我的心相符,那就是對的,是真理。所以說,一切真理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們只需要俯首於自己的心,因為世界上唯一的權威只在自己的心中。

結語

王陽明不僅僅是明朝的思想家,還是軍事家,他一生參與了南贛剿匪、平定寧王等戰役而且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他之所以可以取得勝利,這都要歸功於自己的心學。

1519年,寧王在江西南昌叛亂,得知此事的王陽明此時手中並沒有兵力,而且還要去福建任職,但是王陽明顧不了那麼多,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必須阻止他。用他的心學理論解釋,良知告訴它應該這樣做,

王陽明的良知讓他及時應對寧王叛亂,此為一。接下來,王陽明怕寧王起兵太快不好解決,便用計讓他固守南昌,他首先向天下宣告,寧王造反是和天下人作對,和良知作對,同時派兵聲稱要進攻南昌並散佈謠言說寧王手下投誠。王陽明攻心,寧王果然中計。再往後,王陽明於寧王決戰於安慶,虛虛實實,將心理戰術玩的出神入化,同時遵從內心的選擇,面對部下的質疑,王陽明堅持自己的意見,寧王終於失敗。心學認為人心中有個能分別是非的良知,剎那間良知發作,那就是正確答案,但千萬不能有第二次發作。記住第一次的想法,便是真正的致良知。王陽明的心學讓他做出正確判斷,此為二。

王陽明的心學千古流傳,他淺顯易懂又深刻有哲理,值得我們去了解,去學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遵從內心的選擇,做自己的主人,聽從良知的召喚,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