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王績寫的一首《野望》,既是流傳最廣的詩,也是被誤讀最深的詩

王績,是一位歷經過隋朝和唐朝兩個朝代的詩人,他的一生三次出仕。第一次是在隋朝,當時他被舉孝廉,但是他不願意在朝中做官,於是自請到揚州擔任六合縣丞。

我們知道,王績一生嗜酒,在擔任六合縣丞時,由於縱酒過度而被貶還鄉,儘管如此,他在職期間還算是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隋朝滅亡。王績開始在唐朝做官,但是他乾的並不開心也不認真 ,用他自己的話說,便是“

王績在唐代如此為官的態度,或許與他深受儒家思想有關。王績成長生活在隋朝,忠於大隋是他最基本的信仰,儘管唐朝是一個開明而強大的朝代,但是在王績的心中,他始終無法釋懷,為此經常苦悶不已,終於他還是辭官還鄉,最隱居在東皋,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一帶。

在隱居的歲月中,王績曾寫過一首《野望》,這首詩是他流傳最廣的一首詩,也是被誤讀最深的一首詩。

如果不瞭解王績生活背後的故事,我們會以為這是一首單純的田園詩歌,因為詩中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田園之美。

黃昏時分,一層薄霧籠罩著整個村莊。此時天色已晚,王績孤獨地站在東皋村頭惆悵地望著餘暉,他徘徊不止,不知自己應該歸向何方?

正值深秋時節,處處都是濃濃的秋意,樹葉已經泛黃,隨風飛舞,餘暉落在山頂上和叢林間,整個世界一片金黃。

牧人放了一天牧,開始驅趕著牛羊返回家中,打獵的人將飛禽掛在馬鞍上,滿載而歸。王績感覺他們每個人都是那麼幸福,而自己則茫然不已,遇不到一個相識之人,他想起了古代的高潔之士,不由得唱起了《采薇》之歌。

詩中的”薇“是一種植物, 關於“采薇”的用典,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采薇”取自《詩經》中的詩句:“

還有一種說法,”采薇“引用的是伯夷和叔齊隱居首陽山的典故。

伯夷和叔齊本是商國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他們都不願意繼承王位,便逃到了周國。由於周國違反禮制伐商,伯夷和叔齊為了保留周國的氣節,便不食周粟,並隱居在首陽山上以采薇度日。

之後有個村婦對他們說:”你們吃的野菜難道不也是周國的嗎?“他們聽完之後再也不吃野菜了,最終餓死在首陽山。

直到今天,伯夷和叔齊忠孝節義的故事依舊令人感動,或許王績借這個典故來表達自己對唐朝的態度吧。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