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從士大夫和流民階層看,為什麼東晉、南宋延續百年,南明則不能?

/文 花開無田 /圖 網路圖片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士大夫階層,是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生了國家機構後區別出來的人物,而在古代中國乃是對社會之上計程車人和官吏的統稱,在國家政治中更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周禮·考工記》雲:‘’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韓非子·詭使》載:‘’今士大夫不羞汙泥醜辱而宦。‘’《周禮》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而皆統於軍將,故曰士大夫。

事實上這也為我們界定了何為士大夫,既能夠身居官位或者身負才學,能夠對社會能夠產生影響的人。

流民則非常好解釋,受災而流亡外地、生活沒有著落之人。而作為反映社會形態與社會演進的兩股重要力量,他們在歷史之中更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謝安畫像

國家興,則士大夫階層治,流民少;國家衰微,則士大夫階層亂,流亡眾。而這樣的一個亙古未變的真理也一直伴隨著政權的更迭興亡。

那麼為什麼在“幾乎一致”的情況之下,南明僅僅幾十載而亡,但東晉、南宋卻能夠享國百年呢?從士大夫階層與流民階層可見一斑。

東晉士大夫與流民階層

謝安劇照

談及東晉計程車大夫階層,我們常常不能忽視的一個詞語便是門閥貴族。作為萌生於兩漢,在魏晉時期形成發展,曹魏王朝以魏文帝曹丕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也事實上縱容了門閥世家的滋生。

並不熟知的人,大多會認為伴隨著西晉以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而亡,晉室南渡,眾多的門閥世家,士大夫階層都一同南渡。但事實遠非如此,根基深厚的世家並未選擇南渡,而是選擇了留在北方,以范陽盧氏、清河崔氏等等,更是在經歷了戰亂之後在隋唐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而南渡的東晉士族則以王謝為首,琅琊王氏、陳郡謝氏等等。

王導劇照

作為南渡計程車族,他們的目標是實現家族的興旺。而這與東晉偏安,統治者的意願事實上乃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什麼他們之間互相傾軋,但卻在北伐之上能夠保持一致,而在面對前秦苻堅的大軍之時,也能夠實現荊州之地與金陵的和諧,一致對外的原因之一。謝安淝水之戰大破前秦,也使得陳郡謝氏真正成為了頂級的門閥。

“時二京傾覆,幽、冀淪陷,乃刑政修明,虛懷引納,流亡士庶多襁負歸之。。。。。《晉書》

當然 這裡自然是不能少了流民階層,作為此時五胡亂華等等眾多戰爭的伴生者,他們也大都選擇了南渡。但這種因為戰爭外族因素,卻並未使得他們產生離心力,而是依附於門閥世家之上,就是如此之下與眾多的外因(包括北方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互相攻伐無力南下等等)東晉也實現了這種相對安全的內部與外部平衡,加之以東晉統治者採用安撫為主的措施,這些也都使得士大夫階層與流民階層這兩股社會力量相對維持了社會的穩定。

文天祥像

南宋計程車大夫與流民階層

在靖康之恥後,趙構建立南宋。作為正統的繼承人,更有的是如同東晉一般的情況。金兵的燒殺淫掠,但是南宋的地方組織體系併為被破壞。而作為相對安定的南方地區,經濟的持續發展,伴隨的也是儒家學說的進一步發展。而士大夫階層特別是文人階層的崛起也成為了一個左右社會的影響因素。

那麼他們在面對元朝的侵略之時做出了何種的社會反映呢?忽必烈在對待南宋時,以“亡宋歸附有功官員並才德可用之士,窮居無力不能支達者,所有官司開具實跡,行移按察司體覆相同,申臺呈省以憑錄用。”這乃是其對宋朝士大夫開出的招降條件,而南宋的投降之人也是不勝列舉,如呂文煥、程鵬飛、范文虎等人,那麼如此看來是不是南宋計程車大夫階層就是彌亂的呢?顯然並不是的。以南宋的滅亡之戰崖山海戰為例,此次戰役之前,蒙古已經相繼滅亡西夏,西遼,金國,唯餘南宋,伊始5歲的宋恭帝投降。但宋朝二王出逃,更是與一大批的忠貞士大夫如陸秀夫、張世傑、文天祥會合,繼續抗擊元朝。

文天祥劇照

“ 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大海茫茫隔煙霧。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為何人。”文天祥《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

在崖山海戰之中,即便是明知不敵,宋朝軍民依舊頑強抗爭,而此次大戰的結局是,陸秀夫、張世傑以節烈之氣,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誓死不降。而作為其十萬餘人投海殉難的伴隨者,流民階層在南宋,統治者採取的則是預防、賑恤,並且妥善安置,以流民為兵丁,充盈軍隊。

而這些更是南宋主流計程車大夫與流民階層,面對民族危機時做出的抉擇。

南明計程車大夫與流民階層

嘉定三屠,李成棟劇照

提及南明,定然不能少了其正朔明朝。明朝亡於流民,作為這個階層的領袖李自成、張獻忠們,在面對明朝日益加深的階層矛盾之時,明廷卻以嚴厲的戶籍管理制度、疏散和鎮壓對待流民,更是殺戮過重,也造成農民起義不斷,特別是成化荊襄流民起義和明末農民起義,則直接導致明朝的滅亡。

弘光帝劇照

而南明的皇權繼承也成為橫亙在士大夫選擇上的問題所在。而在弘光帝繼位之後,崇禎帝之死也被劃分為因流民而死,而非因清朝而亡。更加之以弘光帝制帝位也只是各個勢力妥協的結果,而此時的南明小朝廷也為我們上演了一出鬧劇。駐守武昌之左良玉以“清君側”為名,意圖奪取南明政權;而手握四鎮大權的另一個士大夫階層的人物,馬士英被迫迎擊,清軍此時則成為了漁翁。弘光政權,不一年而亡。而後更令人意圖的則是,明朝士大夫集團的大量投降清朝,以嘉定三屠為例,我們在痛斥清朝的毫無人性之時,卻能夠發現發動屠殺者乃是明朝降將李成棟。反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流民出身的抗清名將李定國。

士大夫階層的全面倒戈,對流民階層的大量屠殺激發的大反抗,後期南明政權皇帝對流民的體恤不足(其曾經攻伐大西政權,並意圖以清滅流民階層的李自成),這些也與前面東晉、南宋士大夫階層的抵抗、流民階層的抵抗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南明滅亡,豈非天定矣!

參考資料:《晉書》、《宋史》、《南明史》、《明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