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鹹魚”聽起來似乎很普通,為何在古代卻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

在古代,肉除了用鹽醃製之外,最初就是透過煙燻的方式,讓肉在極短的時間內失去水分,然後透過肉本身的油脂和煙中細小的碳顆粒來封住肉,讓其保質期更長一些。

至於古人為什麼不用鹽這麼便捷的方式去醃製肉呢?是因為要知道鹽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直都是與國家經濟掛鉤的,根據《蜀王本紀》中的記載可知:“宣帝地節中始穿鹽井數十所。”不僅如此,古代的食鹽一直很稀少,價格自然更為昂貴,而且朝廷也一直禁止民間自由買賣食鹽。雖說古代一直存在著私鹽販子,但買賣私鹽的風險實在太大了,根據唐朝的法律規定:只要私鹽販子販賣一斤鹽以上,被朝廷抓住之後就要殺頭。

普通百姓已然知道買賣私鹽是犯法的了,自然也就不會用私鹽去醃製鹹魚,更何況是價格更加極為昂貴的官鹽,那樣就太過於奢侈了。不過到了宋朝的時候,朝廷專門為出海打魚的漁民們開闢了一個“漁鹽”的政策,就是為出海打魚的漁民們提供用來醃製鹹魚的食鹽。但這個政策極為嚴格,就是要按照所捕魚的數量來提供食鹽,而且這個鹽的價格還不是一般的昂貴。

此外,唐朝的黃巢起義就是由鹽商發起的。黃巢起義的發起者黃巢是一名鹽販子,他一開始透過走私食鹽謀求生路,但因為朝廷的腐敗與苛政,再加上自己科舉的屢次不第,最終導致了這場起義的爆發。而且古人對於食鹽的開採與提取方式極為落後,自漢代起,開始利用鹽池取鹽。王廙(yì)《洛都賦》:“東有鹽池,玉潔冰鮮,不勞煮,成之自然。”劉楨《魯都賦》:“又有鹽池漭沆,煎炙陽春,焦暴噴沫,疏鹽自殷,挹之不損,取之不勤。”

因此,即使“鹹魚”聽起來似乎很普通,但在古代卻不是一般人能吃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