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清朝八旗軍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為什麼能在戰場上一路攻擊各路騎兵

在冷兵器時代,

若在平原曠野這種衝擊距離足夠的情況下,其衝擊能力和機動性相對於步兵來說優勢相當明顯。但是,戰場地形情況各異,而戰場需求也是瞬息萬變,騎兵也有短板。所以打仗的時候各兵種合成作戰的勝算比單一兵種大的多。而八旗軍就是典型的合成型兵種,重騎兵、重步兵、炮兵一應俱全,戰場適應性確實比較強。

後金(清)在崛起的過程中其士兵經常下馬步戰,而且取得了不錯的戰績,早在努爾哈赤尚未反明,在兼併女真各部的時候,就已經有很多步戰記錄,就比如說在攻滅烏拉部的時候,面對三萬烏拉部兵,努爾哈赤的軍隊在百米距離上,命令士兵下馬迎敵,大獲全勝。

《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記載:“布佔太率三萬兵步行,列陣以待,兩軍相距百步,滿洲兵亦下馬進戰。

而八旗軍之所以敢於下馬步戰,總體上看,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有這個實力

。重步兵兵員素質好,裝備精良,經過嚴格訓練,紀律性強。

女真族是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漁獵民族,他的經濟模式構成是多元,既有農耕的生產方式,也從事畜牧業和狩獵,長期的勞作和狩獵生涯養成強壯的體格和吃苦耐勞的品質,大家都知道重步兵身披重甲作戰,行軍作戰,直前搏殺,都需要有充沛的體力來支撐,而女真人恰恰符合這一要求。以史料載之,部分八旗軍人在攻城戰的時候甚至敢於披掛三層鎧甲,向上攀緣,“

二都督恃勇衣三層甲,腰懸兩刀,肩插兩刃,手執雙刀,獨登雲梯,毀雉堞,跨上城垛,執刀亂砍。

”以一副鎧甲20斤來計算,就是身上負重60斤攻城,體力不可謂之不好。

又於較早的時候發現金屬冶煉行業,萬曆已亥年(1599

)的三月,

“始炒鐵、開金銀礦”

。由此可以看出,在建州女真崛起的過程中,有著豐富的物資供應。所以,可以確保作戰的時候每一個士兵都有鎧甲披掛。

優質的兵源再加上生產力足夠保證裝備供應,這都是形成優質重步兵的先決條件,沒有這個作為憑藉,優秀的下馬重步兵無從談起。

其次,八旗作戰的過程中,需要借重於步兵作戰。

騎兵實力再強,也是有很大的缺點的,並不能面面俱到。而明軍在長期與蒙古軍交鋒的過程中,早已形成了一套剋制騎兵的戰術,這就是車營戰術。車營就相當於木製的移動城堡,車營內的明軍往往依託這些厚重的戰車,在輔以密度很高的火器,往往能起到遏制騎兵的效果。

而努爾哈赤曾在明軍效力十多年,他也知道明軍的車營遏制騎兵特別有效果,怎麼可能還傻乎乎的會拿騎兵亂撞,所以面對這種騎兵解決不了事態,必須運用重步兵來解決,所以圍繞步兵開發出不少戰術。

就比如在薩爾滸之戰,後金的下馬重步兵就承擔了工兵隊的職責,面對明軍龔念遂的車營,八旗軍一部分直接下馬步戰,其目的就是依靠重甲,強頂火力,摧毀明軍的車營戰車,以確保騎兵突破。“

帝率四王,領兵不滿千人,

令一半下馬步戰

,大明兵一齊發炮,四王率騎兵突入,

步兵遂摧覆戰車

,大敗其兵。

還有駐紮在斐芬山上潘宗顏部隊,也是讓部分騎兵充當下馬重步兵,

“命半數兵下馬”

,最後仍然被推倒戰車,突破防線,以至全軍覆沒。

明軍于山上豎盾牌,發槍炮以戰,我軍全然不顧,一擁而上,推倒其盾牌。未刻,盡殺其一萬兵,乃收兵。

還有面對修築營壘的明軍,後金軍摸索出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步兵推著楯車節節推進,在楯車的掩護下,靠近明軍營壘,然後趁勢衝殺。

就比如說明清遼陽、瀋陽之戰,面對前來支援的川軍秦邦屏部,後金軍一開始也用鐵騎衝擊川軍營壘,但是效果並不好,被川軍接二連三地挫敗,

“建州以鐵騎四面撲攻,諸將奮勇迎擊,敗白標兵,又敗黃標兵,擊斬落馬者二三千人,卻而復前如是者三”

,後來還是使用步兵、楯車加上火器攻擊才攻破了川軍營地。

還有進攻遼陽的時候,由於參加奪城戰,騎兵作戰當然很不方便,女真軍便下馬作戰奪壕占城,

“右翼四旗兵因騎戰不便,皆下馬步行,穿行於兩壕之間,以薪柴填內壕而戰”

以上戰例,如果女真軍只知道馬上作戰怎麼打得下來?其實這場戰役的記錄來看,在女真軍隊裡面,步兵承擔起了非常繁瑣的任務,如用楯車掩護全軍,如放箭掩護進攻,如填平壕溝,這都是由步兵來執行的,騎兵待最後決戰才猛然殺出,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建州兵結陣,前一層用木板約至五六寸,用機動如戰車,以避槍炮,次一層用弓箭手,次一陣用小車載泥填溝塹,最後一層仍用鐵騎,人馬皆重鎧,俟火炮既發,突而出,張左右翼殊死戰,人莫克當者。

而從建州女真崛起的早起來看,女真兵喜歡下馬作戰,與他們對弓箭的運用方式有關,女真八旗軍喜歡震盪式射擊,喜歡在近距離,瞄準要害再放出箭矢,來確保一擊斃命,

“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肋,每發必斃”

,這種精確的殺傷方式,對射擊穩定性要求比較高,這樣騎射就沒有步射來得這麼靠譜。

就比如清太祖努爾哈赤,一些時候他下馬作戰都是且射且行,其原因無非就是保證命中率。如他攻打哲陳部的時候,其遇見敵兵,便下馬步射,殺入敵軍陣營獲勝。“

見敵兵不動,遂下馬,將馬逐回,率其弟木兒哈奇,並二家人楊布祿、鵝凌剛,四人奮勇步射,直入重圍,混殺敵兵二十人,遂敗其兵。

所以,後金(清)之所以下馬步戰,是有實際的戰爭需求在裡面,但是如果戰場條件允許,後金軍還是偏好重騎兵衝鋒來解決敵軍。

就如薩爾滸之戰,東北亞對後金軍的騎兵衝鋒印象深刻,所謂

“才得成列,賊騎齊突,勢如風雨,炮銃一放之後,未及再藏,賊騎已入陣中”

再如,面對鄭成功的鐵人軍,八旗軍就祭出了他重騎兵衝鋒的招數,

“其兵鐵甲如雪”

,而且還連續進行反覆多次的衝鋒,幸好鐵人軍是優中選優,身披重甲的精銳戰士,否則真的不一定能扛得住,

“清兵三卻三進,鄭陣如山,而清之長技盡矣”

再如潼關之戰,面對劉宗敏的農民起義軍,清軍也是依靠騎兵衝鋒來解決戰鬥的。

賊遣偽侯劉宗閔沿山列陣以拒,圖賚以騎兵百四十人進戰,一以當百,設伏掩擊,盡殪之。

?”

如果地形條件適合騎兵作戰,清軍會用重騎兵直接進攻,如果戰場形勢複雜,就會步騎協同作戰,這個時候步兵作用就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