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深度好文】五一出遊,你準備好了嗎?來自心理專家的忠告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

前兩天跟朋友聊到“五一的規劃”,朋友說:“去年憋了一整年了,這個五一一定要出去玩”。

我想了想就反問他:“如果出去後,你發現自己面對的是數不清的人、太陽下的暴曬、無論做什麼都要等待,那你會後悔今年五一出去玩兒嗎?”

他想了想,但張張嘴並沒有接話。

然後在5月3號的今天,他已經身處外地。

其實不需要對社會和現實有多深刻的理解,就能知道“今年五一會有報復性的出遊”,而那位朋友也意識到了“出去可能真的要遭罪”,但他內心裡對出遊、對遠離當下、對收穫快樂的渴望,最終戰勝了“出遊可能要遭罪”的判斷。

去年確實“憋壞了”,現在好不容易遇到合適且安全的機會,曾經的自我壓抑悄然轉化為“我們做決定的動力”。

而這時候的“出遊”,既是對“訴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的補償,也是對“只能選擇壓抑,沒有去用其他形式完成自我滿足的自己”的報復。

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呢?

直白點說,就是“出去玩兒能讓我感受到快樂”。

“你這不是說的廢話嗎?”

還請稍安勿躁。

就像誰對我們好,我們就對誰好、我們跟誰相處愉悅,就會繼續想要跟對方相處一樣,我們對於“舒適的感受”、“適宜的環境與氛圍”,以及“快樂和愉悅”等有一種天生的渴望。

這份渴望促使我們努力改造環境、努力接近相處舒適的人、努力去尋找快樂,藉以讓我們能夠更好的保障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看到這裡會否讓你有一種“就算我沒操心自己,也還有其他一些我沒有意識到的東西,在努力保護我、努力協助我更好生存”的感受?

人在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並沒有預裝有關這個世界、如何在這個世界生存等知識,所以,在一邊學習、一邊努力提高自己的路上,協助我們生存和成長的,除了我們的父母外,還有我們的本能、訴求、慾望與情緒。

感謝它們,讓我們擁有了“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可能。

而又因為學習與成長均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在人生的大段時光裡,我們要麼被它們控制、要麼被它們影響。

於是你會看到,即便在成年,甚至成年幾十年後,我們依舊被慾望驅使著,只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依舊被情緒控制著,稍有不順心就大發雷霆,只想待在契合自己標準的地方、依舊只盯著自己的訴求,看不到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那接下來,我們的生活會變成什麼樣呢?

小時候即便任性,我們也能收穫外界和身邊人的理解與包容,長大後依舊如此,只會惹人嫌棄,被人排擠。而身處其中的我們,則會被受傷和委屈包圍;

情緒是每個人都有的東西。在我們小的時候,它的存在是協助身邊的人理解我們、協助我們更好的表達自己,可當我們逐漸深陷情緒中了之後,不僅自己會承擔情緒太多所帶來的壓力,也會給身邊人帶來不小的影響,同時也可能讓自己的生活與健康出現漣漪;

只考慮自己的感受,原本是為了讓我們能夠“努力生存”,可有了一定生存能力後卻依舊如此,則會讓我們難以擁有穩定、健康的關係。

這時候本應協助我們生存的種種,又反過來讓生存變得愈加沉重。

如果我說“這就是追逐快樂”的代價,你是否會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呢?

小時候,我們欠缺獨立生存的能力,所以,在慾望、本能、內心訴求等的影響下,透過“追求滿足”與“獲得滿足”來保障自己的生存。

可當我們逐漸成長起來,有那麼一些生存能力了之後,它們的存在雖然不能說已經“由好變壞”,可也還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方面影響。

比如,一開始提到的那位朋友,內心裡的渴望已經到了“非出去不行”的程度。而這種“非出去不行”,不就代表著:

1、 在過去一年的時間裡,我大部分的時候都處於自我壓抑和自我勉強的狀態,內心的訴求總是得不到滿足,所以,我迫切想要得到滿足;

2、 我對自己的壓抑和勉強,已經有些超過我的承受能力,所以,我的焦慮已經讓我們失去了等待的耐心和麵對問題時該有的理性;

3、 過去的一年,我不僅在勉強和壓抑自己,同時,也沒有從身邊人、當下現實,亦或是自己身上收穫“滿足”,所以,我迫切的想要“遠離當下的環境”;

4、 除了“遠離當下的環境”、“滿足內心想要遠離當下慾望”這兩個途徑,我在現實生活中既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如何自我調整”,也缺乏相應的能力給自己減壓,所以,我“必須出去”。

這是否就相當於“我所生活的地方和我的生活持續地在消耗我”,以及“我並不能從中收穫支援與力量”?

人是需要力量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的。

一開始我們透過“追逐自己想要的”、“訴求得到滿足”來從外界和他人那裡收穫快樂與力量;而當我們擁有一定的生存能力,並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後,就需要學著從當下、身邊和自己身上去發掘力量、快樂與支援,進而實現“自我滿足”和“自我支援”。

當然,這樣說並不是後者比前者好得太多,而是這兩種模式我們都得有、後者能夠衝減前者帶來的負面影響。

那怎麼做呢?

可以考慮這樣幾個方向:

1、 保持一顆發現的心,主動挖掘生活中細碎的美好,而不是抓著“我想要這個”不放;

2、 增加需要去做的事情,逐漸減少想要去做的事情,並適時給自己鼓勵;

3、 有計劃、有節奏地梳理自己的過去,在淡化過去對自己產生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學著從中汲取力量;

4、 嘗試接受當下的自己,在接受的同時直面自己身上的優缺點,並有計劃地去自我最佳化;

5、 逐漸袒露真實的自我,在袒露的過程中,承擔該承擔的代價,最佳化該最佳化的地方;

6、 不拘泥於個人的觀念、對錯,嘗試完整地看待自己、自己的過去和當下。

感謝朋友你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