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娛樂

MBTI爆火這樣貼“標籤”真的好嗎

“求問ENTP 女×INFJ 男的相處模式”。“ENTP,等待INTJ領養”。如果不能讀懂這些由MBTI(一種心理學人格測試,又稱16型人格測試)而產生的紛亂字母,在當代的網際網路社交中,可能“舉步維艱”。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這項編制於20世紀50年代的人格評估工具近期四次衝上微博熱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嘗試人格測試,並將其作為一種社交指引——根據測試結果按圖索驥交友。

潮流檔案

MBTI是一種人格型別理論模型,被稱為邁爾斯·布里格斯型別指標。該心理測量表大致分為四個維度八個型別,注意力方向(精力來源)、認知方式(如何蒐集資訊)、判斷方式(如何做決定)、生活方式(如何應對外部世界)四個維度如同四把標尺,外傾、內傾、實感、直覺、理智、情感、判斷、理解八個型別則相當於每個維度的端點。模型假設每個人的性格都會落在標尺的某個點上,這個點靠近哪個端點,就意味著有哪方面的偏好。如在注意力方向這個維度,個體的性格靠近外傾這一端,就偏外傾,而且越接近端點,偏好越強。

據悉,這項人格評估工具最早應用於職業測試。據報道,2018年,《財富》榜100強公司有89家在不同階段對員工進行性格評估。我國許多高校也向學生介紹MBTI以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輔助進行職業教育。

而MBTI近年來逐漸成為認識自我和社交的工具,其愛好者也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圈子。

MBTI有多火?

北青報記者體驗發現,MBTI測試需要花費大約 20分鐘時間,完成93道測試題。測試者根據測試結果從每個維度中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人格型別,而後將四種特質組合在一起,就是完整人格特質。

模型給出了16種人格特質。一家人格型別測試網站介紹,“提倡者人格型別(INFJ)的人非常稀少,只有不到1%的人口屬於這種型別”。但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國內網友的測試中,最為常見的人格型別就是提倡者型人格,該類人格的特徵被描述為“具有與生俱來的理想主義和道德感,但他們不是懶散的空想家,而是能腳踏實地完成目標,留下深遠的積極影響”。

在年輕人聚集的豆瓣網上,豆瓣小組“INFJ的奇幻之旅”創建於2008年,組長yellow當時仍在讀研,出於對MBTI的興趣和“一些職業和就業的困惑”,他在豆瓣上搜索後加入了這個小組。

資料顯示,2020年來該小組成員迅速增長。2019年,小組每月新增成員為500人左右。到2021年,每月新增人數平均為2000人以上。最近一個月,“INFJ的奇幻之旅”迎來了7304名新旅客,新增討論777個,新增迴應20559條。

目前,小組成員已經達到了78382人。小組組長說,“14年來,我完全沒有進行過運營,只是讓小組成員自然增長。”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該小組內討論的話題包括婚戀、求職、交友等。成員們對自己所屬的人格型別具有很強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春節期間,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系大三在讀學生袁潤和另一名朋友被拉進了一個MBTI的聊天群,但由於兩個的“社恐屬性”,袁潤和朋友總是不敢發言。面對這樣的情況,她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匿名的聊天空間,讓每一條資訊都儘可能地被看到和迴應。今年2月,袁潤和兩位朋友一起建立了“MBTI腦電波接收站”,僅5天,文件內聊天字數便突破了10萬字。

該聊天文件以16種人格為分割槽,袁潤認為,“MBTI分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同類型的人會有共鳴,他們推薦的歌很多時候也都是我喜歡的。”

MBTI為什麼會火?袁潤認為是“破除刻板印象的結果”。

袁潤說,“以前大家都會覺得外向就是好,而內向是一種缺點,但MBTI說,內向和外向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只是傾向性不同而已。”

“我自己的人格型別是提倡者型人格,從小成長經歷有些磕磕絆絆,和別人格格不入,有很長時間陷入了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覺得是不是我的問題?但透過MBTI人格測試,我瞭解到我不是不正常,只是不一樣而已。”

也有網友表示,相較於其他人格測試,MBTI最受歡迎的一點是,無論測試者屬於哪種人格,“解釋都是相對積極的”。

MBTI是新型星座迷信?

MBTI不僅是認識自我的工具,部分網友也根據不同的人格特點去尋找交友物件。

“INTJ女,智性戀,99年巨蟹。”

“ENFP或者ENTP勿擾,可能喜歡INTJ或者INTP。”

“我的感覺就是,遇到INTJ一定要和他結婚!!!”

主打年輕群體陌生人社交的社交軟體soul直接將MBTI借鑑為產品內的固定機制“靈魂測試”。每位使用者在使用之初都需要答6道選擇題,其將根據使用者的作答結果將使用者在“外向/內向”“抽象/具體”“判斷/直覺”“理性/感性”四個維度進行定位,並根據定位計算出和其他使用者的匹配度。

袁潤也觀察到目前MBTI圈中出現了鄙視鏈和刻板印象。“可能有人為了節省自己的認知資源,就會把人往刻板印象裡面套。而且現在還有人對人格有歧視鏈和優越感,覺得自己是INTP或者INTJ,智商就比別人高。”

事實上,MBTI不是萬能鑰匙,人類不可能只分成16種人格,而且每個人格內部也存在差異。

也有網友對MBTI的專業性提出質疑,有網友評論稱,“幾乎每一道題都想反駁出題者,有歧義,不嚴謹”。還有網友表示,“MBTI不就是新型星座迷信嗎?廢話不少,乾貨沒有。”

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的朱娜娜已經做過三四次MBTI測試。“不止一門課的老師曾經在課上介紹過MBTI測試,我們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是把它當做人格測試工具,由此來看職業匹配度”。朱娜娜說,“但老師也說對於MBTI不能完全相信,我自己測過三四次,每次結果都不一樣。”

許多網友也在微博上表示,“測了好幾次MBTI,每次得到的答案都不同。”

心理學界如何看待MBTI呢?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十三五”規劃材料、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人格心理學》中介紹,MBTI表面效度高,而容易作偽,且MBTI中文版的跨文化效度也未得到驗證。

牛津大學研究者米爾維·艾姆蕾在其2018年出版的《性格經紀人:邁爾斯·布里格斯的奇怪歷史及性格訓練的起源》中梳理了MBTI的發明、發展史。她在研究中發現MBTI扮演了一個非常溫和的角色,由於MBTI所給出的評價都為積極正向的話語,MBTI“使員工相信,僱主正在尋求他們的最佳利益,或者對他們的自我實現感興趣,而實際上他們可能並沒有。”

對話

MBTI測試是否利於社交和就業?

對於MBTI,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教授王芳也提出了她的看法。

王芳表示, MBTI可以說是當前“世界上最流行的性格測驗”,大量應用於企業培訓、職業諮詢以及個人成長等領域,全球每年約有超過200萬人參與測試,它在商業推廣上相當成功。MBTI因為具有可以把人快速分類的功能,在這個快速變化、講究效率的時代裡,當大家亮出這個具有一定“共識性”的標籤,可以起到讓人們迅速對一個陌生人有所瞭解並形成第一印象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型別可以劃分出不同的群體,人們都會對與自己相似的人產生好感,這四個字母有一種“對暗號”找到“自己人”的感覺。此外有幾個被認定為較為稀少和獨特的型別,人們也可以獲得某種程度的自我確認和歸屬感。正因為具有這些功能,MBTI從一種單純的人格測量工具進而獲得了一定的社會性,成為了某種意義上的社交工具。這就跟星座的道理類似,不過MBTI是個心理學界的工具,聽上去也更為科學,傳播和接受的合法性會更高一些。再加上玩梗、模仿的流行等使之成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而火爆。

MBTI測驗必須二選一

北青報:心理學的人格測試量表有很多種,MBTI相比其他測試的優缺點在哪?

王芳:要評價MBTI,需要先說說心理測量的一些基本知識。編制這種基於自我報告的問卷式的測驗,首先要對要測量的物件進行定義。之後要確定要測量的這個物件的結構維度,也就是這個心理構唸到底表現在哪裡。有兩種方法可以知道心理構唸的維度,一種是大五人格詞彙學研究的模式,自下而上,根據對詞彙進行因素分析得到五個特質,再進一步根據這五個特質的特徵去編制相應的測驗題目;另一種則是自上而下,基於某種理論已經提示好的結構維度來編制題目,MBTI就是這一種。該指標以瑞士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劃分的8種心理型別為基礎,從而將榮格的心理型別理論付諸實踐。

一個測驗具有理論基礎是值得讚賞的。但榮格的理論已經比較久遠了,而且是基於臨床觀察和內省提出來的。換句話說,並沒有可靠的證據證實榮格一開始提的8種或後來擴充套件到的16種類型真實存在,以及它們到底代表著什麼。

有研究者將大五人格測驗和MBTI放在一起施測,發現二者在維度層面存在關聯,但MBTI沒有涉及到和神經質有關的內容。這一結果說明,在維度層面上,MBTI測量的內容可以為大五所覆蓋,同時這個研究也專門提到,沒有證據證明16種類型的劃分是合理的,因為維度與維度之間的互動作用幾乎都不顯著。

然後涉及到編題,大家做的大五人格測驗,就是看完那句描述的話之後你要在一個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的7點量尺上打分。在這種方式裡,反應是一個等距的連續體,因為多數人都不是極端的是或否、同意或不同意,允許受測者比較精細地表達出自己的狀態。

而MBTI測驗是必須二選一的迫選反應方式,就是計0或1,只要你外向的總分超過內向的總分,就會被歸為外向。不管超過了10分還是隻多了1分,結果都是一樣的。

效度證據不夠明確

北青報:從專業的角度如何看待MBTI測試的專業性和準確性?

王芳:一個測驗的質量怎麼樣,關鍵是看兩個指標:信度和效度。信度裡最常用的是重測信度,也就是說一段時間內多次測量的結果要一致。MBTI的重測信度的確經常受到質疑,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它是強行把人分類的,那麼下次做的時候只要有幾個題你改了答案,從A換成B了,最後結果就可能被歸到另外一類去了,特別是那些本來就處於中間的人。

此外,目前來說,MBTI的效度證據也是不夠明確的。

北青報:一些年輕人測試MBTI後,用測試結論來進行社交,被認為是“人格標籤化”,這種方式是否可取?

王芳:近幾年我也常會在別人遞過來的名片上,甚至報考碩博士學生的簡歷上看到四個字母,代表著他們的MBTI型別,就像蓋章一樣。網路的某些群組裡也能看到,某一型別的人會熱烈地聚在一起,不停討論“我們這個型別的人怎樣怎樣”。

這個過程會導致群體極化,即讓本來可能只有一點相似的人,在不斷交換類似觀點之後變得更相似,反過來又會讓個體把自己身上的那個標籤貼得更緊更深。

但榮格主張,如果你是某一種型別,只不過意味著這一種在你的外顯行為表現上佔據了上風,而跟它對立的另一種則潛藏在潛意識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而要達到他所說的“自性化”,就要去了解和發展另一面,以讓二者獲得平衡。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分類讓人們形成不同的群體,對於標籤的深信不疑讓人們自我固化,這又要如何去接觸和發展另一面呢?

不鼓勵將其作為績效預測指標

北青報:MBTI測試對於年輕人的社交、就業、婚戀是否會有幫助?

王芳:所有的科學的人格測驗都可以幫助瞭解自己,但都是“僅供參考”。

有研究者分析了不同職業中每種MBTI型別的佔比,發現全都接近於隨機抽樣人口中的型別佔比。另外,MBTI型別與各種工作表現之間的關聯非常微弱,而在MBTI的使用手冊中,也明確不鼓勵將其作為工作績效的預測指標,並且由於它測量的是偏好而不是能力。

人格測驗得出的只是此時此刻的你,不代表未來的你,而且工作本身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人格。

總之,人格測驗不是水晶球。儘管人們總是期待經由探索自己的人格,引導自己在特定的職業或者生活領域中獲益,但接受人格測驗並不能替代自我體驗與反省。

記者 張子淵 實習生 要越

統籌/李巍巍

責編:沈甜

【來源:北京青年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