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第1464期:美味飄香的馬鈴薯宴

——《中國(滕州)馬鈴薯文化節廚藝作品選》讀後

文/ 孫延宜(山東)

世上吃過馬鈴薯的人眾多,但吃過馬鈴薯宴的恐怕很少,而吃過馬鈴薯宴並欣賞過《土豆不土,美味飄香——中國(滕州)馬鈴薯文化節廚藝作品選》科普攝影特刊的更是少之又少。筆者既吃過馬鈴薯宴,又擁有一本《土豆不土,美味飄香——中國(滕州)馬鈴薯文化節廚藝作品選》,真乃幸運之人啊!

那年金秋九月,丹桂飄香。我們滕州一中八〇屆二班的同學和老師們在魯班大酒店慶祝高中畢業35週年之際,一在農業部門工作的同學私而不忘公,見縫插針,特意安排我們吃了一頓具有滕州特色的馬鈴薯宴(該次活動的費用由同學們共同出資),真是讓我們眼界大開,口福大飽啊! 特別是活動結束時 ,該同學又向我們每人贈送了一本《土豆不土,美味飄香——中國(滕州)馬鈴薯文化節廚藝作品選》,讓美味的馬鈴薯宴“香飄”一路,直至家裡,永不消失。

馬鈴薯又叫土豆,有“地下蘋果”的雅號。馬鈴薯每到一個國家,幾乎都有一個特殊的名稱。比如西班牙人管它叫“地豆”,法國人叫它“地蘋果”,德國人叫它“地梨”,美國人叫它“愛爾蘭薯”,俄羅斯人叫它“荷蘭薯”。 中國人對外來的東西一般要加上一個“洋”字,馬鈴薯傳入我國後,人們就稱它為“洋芋”、“洋山芋”,而現在大多數人都習慣稱它為“土豆”,也有稱“地蛋”或“山藥蛋”的。我們滕州人以叫“地蛋”或“土豆”為主,顯得很家乎、很親切。而“馬鈴薯”則為世界通用之學名。

我們滕州於19世紀末期開始種植馬鈴薯,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20世紀70年代後,滕州馬鈴薯生產由零星分散種植向大田種植轉變,生產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改革開放後,隨著脫毒種薯、多膜覆蓋、配方施肥等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的廣泛應用,滕州馬鈴薯產業步入快速發展期,產量逐年提高,大大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接連獲得多項國家殊榮。眼下,地蛋(馬鈴薯)已成為我們滕州農民的“金蛋蛋”。

“滕州馬鈴薯”以外型美觀、皮薄光滑、黃皮黃肉、爽脆可口、營養豐富、優質安全等特點聞名全國,已完成馬鈴薯“綠色”和“無公害”產品認證十餘個,曾在上海世博會上光榮“擔綱”。為更好地促進和保護馬鈴薯產業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滕州市一手抓種好馬鈴薯,一手抓吃好馬鈴薯。這不,為了擴大馬鈴薯的銷售,引導人們多食用、會食用馬鈴薯,有關部門和一些有志之士將中國(滕州)馬鈴薯文化節上參賽廚藝作品精選出來一部分,由滕州市現代農業發展聯合會顧問、滕州市烹飪餐飲商會名譽會長、著名鄉土作家王中先生作序,編輯成冊,予以出版,讓美味的馬鈴薯香飄全國、全世界。

馬鈴薯在浩如煙海的食材裡,可謂是“能量”最大的之一,不論是煎炒烹炸,還是蒸煮氽熗,什麼“考驗”都經得起;不論是山珍海味,還是蘿蔔白菜,跟誰都合得來。從這本《土豆不土,美味飄香——中國(滕州)馬鈴薯文化節廚藝作品選》中,就能看到它親和力大、包容性強的完美形象。更令人讚歎稱奇的是,滕州人將各種馬鈴薯菜和滕州的煎餅、單餅、大燒餅、挎包火燒等主食排列組合後,竟能做出一桌桌馬鈴薯宴來,讓人們吃出驚喜來,吃出健康來。

其實,我國的東北、西北也都盛產馬鈴薯,我曾經在西北空軍航空兵部隊裡生活工作了20年,也到東北三省出過差,都吃過他們的馬鈴薯食品,有的還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比如甘肅省臨洮縣的油炸土豆包子(將土豆絲用辣椒、蔥花等拌好,用燙過的麵包成大角子,放到油鍋裡炸)就百吃不厭,一想起來就流口水,但將土豆食品編輯成書,特別是將土豆食品做成一桌桌宴席的,我還真沒見過呢。

《土豆不土,美味飄香——中國(滕州)馬鈴薯文化節廚藝作品選》,必定是我們多吃土豆,吃好土豆,吃出健康來的良師益友。

注:圖片來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