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考取秀才到底有什麼學歷?從漢代開始科舉考試的學歷就越來越高

我國古代一開始選拔人才是透過“孝廉制”透過朝中專門考察人品,在向皇帝推薦,但這種制度非常容易埋沒人才,直到隋朝605年科舉制誕生,不過透過科舉制入朝當官的人也是非常少。

古代當中科舉制前三名分辨為狀元、榜眼、探花,其次是舉人,在其次就是秀才,提起秀才,往往都會窮酸兩個人搭上關係,而這也跟電視劇出演秀才形象有關,那麼在古代考取了秀才,到現在又是什麼學歷呢?

秀才在漢時與孝廉制併為舉士的科名,在東漢時,為了避諱劉秀改為茂才,秀才也是最早科目之一,至於想要考取秀才的難度,在南北朝時期《北堂書鈔》當中就有記載: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

此後秀才科一直沿用,到了唐朝時科舉制才逐漸被完善,而秀才科是當時最難的一個科目,從武德到永徽年間,每年秀才不過一到兩個人,由於太難651年就停止了秀才科目,如果跟狀元來比,基本上狀元可以一邊站。

狀元比不過秀才也不是筆者胡亂說的,《北史·杜正玄傳》記載,宰相楊素看了杜正玄的文章說:“即使周公、孔子轉世都不能考取秀才,此真秀才,吾不及也”,杜正玄也是被稱為秀才第一人。

有人說了,剛才筆者說是唐朝的秀才對比和狀元對比,可根據唐朝的《杜氏通典》記載: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雖說有四等,但能夠考取秀才還是很少。

秀才被廢除之後,狀元、榜眼、探花,也就相繼出現在世人面前,到了宋朝秀才科並沒有被完全廢除,而是改為禮部會試,透過的人就是秀才,可難度已經減少了很多,到了明清年間,秀才成為了基本的鄉試透過者稱呼。

成為秀才的人見到知縣可以不用下跪,地方也不能對秀才用刑,其實在一些電視劇當中,秀才總是出現在官衙,正因為他們有一定的權利,百姓有什麼冤情都可以向秀才上報,這倒是有點像是律師了。

而成為秀才的人,想要考取功名也不容易,沒有收入的他們就只能教教書,秀才也就跟窮扯上了關係,如果將唐朝或者南北朝的“秀才科”放到現在,恐怕就連公務員的考試都一定能夠比得過。

也就是隻要在古時能夠考過秀才,基本上能夠在現代當一個公務員是沒有任何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