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古代統帥如何領兵就顯得十分關鍵直接關係著整個戰爭的勝負走向走向

文·段宏剛

士兵不是機器,需要按時吃喝拉撒睡,按時補充體力,才能再投入戰鬥中。

在古代冷兵器時代,一場大規模戰爭消耗的時間更長,有可能幾年、幾十年地打下去,比如,“秦滅六國之戰”耗時10年,“西漢與匈奴之戰”前後耗時40多年,“宋蒙戰爭”前後也耗時40多年。

打這麼長的戰爭,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非常大,肯定要運籌帷幄,提前做好籌劃,方可取得主動權。所以,統帥如何領兵就顯得十分關鍵,將直接關係著整個戰爭的勝負走向。

古裝歷史劇裡通常有這樣的鏡頭:雙方統帥各率領一大隊全副武裝的人馬,來到空曠地帶,兩方保持一箭射程的距離,劍拔弩張,蓄勢待發,雙方先是叫陣,挑釁對方,同時對己方鼓舞士氣,隨後,號手吹響衝鋒號,戰鼓雷鳴,主帥身先士卒,率領將士們拎起各種各樣的冷兵器,吶喊著,浩浩蕩蕩地向對方衝殺過去。

對方將士也在統帥的帶領下,如同洪水一樣湧過來,雙方人馬就這樣廝殺在一起,直殺得天昏地暗、哭天喊地。

實際上,真實的古代戰爭裡並不會出現這種無厘頭的對戰,電視上這樣拍攝,只不過是為了把更多的鏡頭語言組織在一個畫面裡,體現出一種波瀾壯闊,令人熱血沸騰的畫面感而已。

如果雙方士兵毫無章法,魯莽地衝殺,很容易陷入困境,中了對方的埋伏。

一窩蜂地向對方衝過去,萬一對方在沿途事先埋伏,待進攻方誤入埋伏圈,很容易讓對方來一個甕中捉鱉,從而損傷慘重,也很容易影響進攻方計程車氣。

雙方若是在峽谷、山谷、河溝等地方進行作戰,那麼,對方在沿途埋伏起來非常容易,沿途山上的樹林、灌木叢、草叢、巨石旁,乃至山頂,都是打埋伏的好地方。只需趴著一動不動,等敵方部隊靠近後,然後居高臨下地進攻,很容易把對方打得落花流水。

況且,有這樣一句俗語:兵過千,沒有邊;兵過萬,沒有沿。

就是說,一支數萬人的大部佇列隊行軍時,整個隊伍的長度有可能延綿幾里路,主帥在前邊肯定觀察不到部隊後邊的狀況。如此長的隊伍行進到峽谷、山溝等地形險峻的地方時,若不提前做好準備,很容易被打伏擊。

因此,偵察兵和先鋒部隊就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是保證整支隊伍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

偵察兵由反應靈敏、眼力好、體能好計程車兵充當,站在高處又不容易暴露目標的地方偵察敵情,每個兵之間會保持一定距離,方便相互之間聯絡和照應。偵察兵主要承當兩個責任,一是在打仗前偵查敵軍的所有情況,包括敵軍統帥是誰,人數多少,行軍路線,所用武器,等等。二是透過旗語向本方主帥傳遞本方部隊的情況,讓主帥隨時隨地知己知彼。

如果摸透了敵情,自己也有把握跟敵軍決一死戰,那麼,就展開針鋒相對的正面廝殺。

古代兩軍正面交鋒時,通常會採取“車輪戰術”,絕不會所有人馬集體出動,群體而功之。除非大部分士兵都戰死沙場了,剩下的走投無路,才會一起上。

打仗前,按照主帥的部署和命令,一支大部隊會分成幾個軍營,每個營的部隊在指揮官的帶領下,會朝不同方向或戰線向敵方進攻。比如,西線部隊、中線部隊、東線部隊。

每一線的部隊如果跟敵軍遭遇,也不會全體出動,仍然會分成幾隊人馬來作戰。通常情況下,至少會分成三隊人馬,簡稱一隊、二隊、三隊。

一隊人馬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先鋒部隊”,都是由驍勇善戰計程車兵組成。他們對試探敵軍的虛實,提升己方計程車氣很重要。如果先鋒部隊能夠凱旋而歸,會把高漲情緒傳染給其他部隊,其他部隊乘勝追擊,極有可能讓這條戰線取得勝利,對整場戰爭的告捷也有很大影響。

當衝鋒號和戰鼓響起,先鋒部隊一馬當先,即刻衝鋒陷陣。在先鋒部隊跟敵人廝殺時,二隊人馬做好戰鬥準備,等待著替換先鋒部隊。三隊人馬則抓緊時間吃喝拉撒,蓄精養銳。

當先鋒部隊退回來休息時,二隊人馬替崗,投入戰鬥,三隊人馬則做戰鬥準備。當輪到三隊人馬上戰場時,先鋒部隊進入戰鬥準備狀態,二隊休息。幾隊人馬就這樣迴圈著休息和吃喝拉撒,不存在一撥人從早上一直打到晚上,士兵們連吃飯、休息、大小便的時間都沒有的情況,這樣不科學也不現實,即使沒有戰死也會被累死。

冷兵器時代,打仗是極其消耗體力的活動,再多麼能打的勇士,再多麼優良的戰馬,能堅持一到兩個時辰就非常了不起了,況且,武器也會折損。所以,在一兩個時辰內,對戰雙方都要約定時間進行換人、換馬、換武器,以便恢復元氣,也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史書上常說,一場戰爭打了幾天幾夜,實際上指的是戰鬥的過程很漫長,並不是一隊人馬打了那麼長時間。

另外,古代兩軍作戰對排兵佈陣非常重視,雙方在攻守轉換中都以保持陣型不亂為原則,如果陣型被對方沖垮,士兵就如同放了鴨子,形成一種“群體性恐慌”,各自逃命,讓指揮官無法號令士兵,最終潰敗。

所以,數萬人參與的作戰,必須有組織有紀律,先會利用陣型跟對方周旋。對方如果衝鋒幾次都沒有攻破陣型,也會喪失鬥志。如果缺乏組織,隊伍中有一個地方被對方沖垮,沒有及時彌補,這處計程車兵會做鳥獸散,很容易把失敗情緒傳染給其他人,從而導致大規模潰敗,戰鬥時間很短就會結束。

著名的“淝水之戰”就是例子,前秦軍有25萬(還有數十萬大軍趕往戰場)人,而東晉軍只有區區8萬人,紙面實力對比非常懸殊。

然而,前秦軍是一幫烏合之眾,而東晉軍士氣高漲,一方面利用淝水的自然天險跟前秦軍周旋,一邊採取造謠的方式來瓦解敵人的軍心。

當兩軍準備在淝水畔決戰時,前秦軍原計劃渡河,卻又擔心渡河到一半時遭到東晉軍的偷襲,因此,猶豫不決。

在前秦軍優柔寡斷時,一部分東晉軍快速渡河,而另一部分東晉軍早已繞到前秦軍身後,大喊道:前線的秦軍敗了!

前秦軍聽到喊聲後,驚慌失措,聞風而逃,慌亂中出現踩踏事件,許多士兵被自己人踩死。東晉軍則前後夾擊,全力進攻,最終書寫了這場“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