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科技

“種子”替代“薯塊”育種成為現實“優薯1號”雜交馬鈴薯問世

“種子”替代“薯塊”培育馬鈴薯將不再是夢!深圳科學家最新科研成果實現了500克的種子,完成過去500公斤薯塊才能達到的種植量。6月24日,《細胞(Cell)》雜誌線上發表了題為“Genome design of hybrid potato(雜交馬鈴薯的基因組設計)”的論文,報道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稱“基因組所”)黃三文團隊用馬鈴薯二倍體替代四倍體育種,用雜交種子替代薯塊繁殖,併發布了第一代高純合度(>99%)二倍體馬鈴薯自交系和雜交馬鈴薯品系“優薯1號”。

農科院基因組所供圖

馬鈴薯是世界上重要的塊莖類糧食作物,全球有13億人口將它作為主食。上百年來以四倍體薯塊育種和繁殖的方式存在育種速度慢、種植成本高等問題。為徹底解決這些問題,基因組所黃三文研究員聯合雲南師範大學等國內外優勢單位,發起“優薯計劃”,運用“基因組設計”的理論和方法體系培育雜交馬鈴薯。

農科院基因組所供圖

如何實現二倍體替代四倍體育種?黃三文團隊透過基因組編輯技術,敲除了控制馬鈴薯自交不親和的S-RNase基因(Ye et al。, Nature Plants, 2018),篩選到了S-RNase的天然突變體(Zh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9),並克隆來自野生種的自交親和基因,徹底解決了“自交不親”的問題。在攻克“自交衰退”這一難點時,黃三文團隊發現,導致自交衰退的有害突變,鑲嵌分佈在馬鈴薯的兩套基因組中,無法透過重組將它們徹底淘汰(Zhou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20)。但不同馬鈴薯中的有害突變具有個體差異性,可透過對遺傳背景差異大的自交系,進行雜交來掩蓋雜交種中有害突變的效應(Zh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9)。由此,黃三文團隊藉助在基因組學研究方面的優勢,利用基因組大資料進行育種決策,建立了雜交馬鈴薯基因組設計育種四流程。逐個攻破自交系起始材料的選擇、起始材料自交群體的遺傳解析、自交系的選育以及雜交種的選育等問題後培育出第一代高純合度(>99%)二倍體馬鈴薯自交系和雜交馬鈴薯品系“優薯1號”。

農科院基因組所供圖

據試驗顯示,雜交馬鈴薯品系“優薯1號”,產量接近每畝3噸,澱粉和蛋白質含量相對較高,有豐富的幹物質和類胡蘿蔔素,顏色深黃,口感軟糯。全面推廣後用雜交馬鈴薯種子進行飼用馬鈴薯種植,可替代一部分玉米和大豆,有效調節國家糧食供給需求,特別是填補了飼料用糧的缺口。

【讀特新聞+】

“自交不親和”:指植物自花授粉後不會產生種子的現象。要培育自交系,首先需要解決自交不親和的問題。在前期研究中,黃三文團隊透過基因組編輯技術敲除了控制馬鈴薯自交不親和的S-RNase基因(Ye et al。, Nature Plants, 2018),篩選到了S-RNase的天然突變體(Zhang et al。, Nature Genetics, 2019),並克隆了來自野生種的自交親和基因,徹底解決了自交不親和的問題。

“自交衰退”:指生物在自交之後出現生理機能的衰退,表現為生活力下降、抗性減弱、產量降低等。馬鈴薯作為異交作物,在長期的無性繁殖過程中,累積了大量的隱性有害突變,一旦自交之後,有害突變的不良效應便會顯現出來,導致自交衰退。與自交不親和由少數幾個基因控制不同,自交衰退涉及很多基因,也更難克服。荷蘭科學家在2011年就公佈了雜交馬鈴薯的進展,但是10年之後依然面臨自交系純度較低的問題,限制了大規模商業化推廣,主要就是因為無法克服自交衰退的問題。

雜交馬鈴薯基因組設計育種流程四個環節:(1)第一步是用於培育自交系的起始材料的選擇,選擇的標準是起始材料的基因組雜合度較低和有害突變數目較少;(2)第二步是起始材料自交群體的遺傳解析,主要是根據全基因組偏分離分析和表型評價,確定大效應有害等位基因和優良等位基因在基因組中的分佈;(3)第三步是自交系的選育,根據前景和背景選擇淘汰大效應的有害突變,並聚合優良等位基因,尤其是要打破大效應有害突變和優良等位基因之間的連鎖;(4)最後一步是雜交種的選育,根據基因組測序的結果,選擇基因組互補性比較高的自交系進行雜交,獲得雜種優勢顯著的雜交種。

(原標題《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張連城 程思瑋)

本文來源:讀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