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中國有個罕見姓氏,歷史悠久,辦身份證時電腦無法識別,整個家族被迫改姓

民族大融合

中國歷史上有過三次比較大的人口南遷。這三個時間節點,一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後,二是唐安史之亂後,三是北宋末年,宋徽、欽二宗為金所擒之後。這三次大的人口遷徙均因避亂而起,而主要原因都與當時北方民族的南下有關。

“衣冠南渡”在史學界特指西晉永嘉之亂後,大批士家大族和庶民百姓隨晉元帝渡江南遷,這是中原人口、政權和文化的首次大規模南遷。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不僅表現在北方民族南下,還表現在漢人南遷後與南方諸族的融合、發展。

西晉惠帝時,發生八王之亂,北方各族趁中原內亂之機,紛紛入侵。公元311年,前趙政權攻破洛陽,挖掘陵墓,焚燬宮殿,西晉皇室、大臣、百姓三萬餘人被殺,晉皇室遺族南下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政權,大批臣民在此前後南遷,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中國歷史開始進入南北朝時期。

隨著漢人陸續遷入西南地區,他們與西南夷各族的融合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

西南夷

西南夷是對今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非漢民族的總稱。

總體來說,“夷人大種曰昆,小種曰叟,皆曲頭,木耳環,鐵裹結。無大侯王,如汶川、漢嘉夷也”。

——這部分人秦漢時曰氐,晉時曰夷。大體來說,認為西南夷的很大部分人講藏緬語族語言是沒有問題的。

他們中很多與今天的藏族、彝族、白族、羌族等民族存在淵源關係。

——“叟”是西南夷語言中指稱人群的詞彙,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區,從北到南都有大量名為“叟”的群體。據《華陽國志》記載,今四川西昌附近有“斯叟”,雲南滇池地區有“夷叟”。

從東漢末到兩晉期間,西南夷各族在歷史發展中,出現了兩種比較的大的勢力,一種稱為“夷帥”,一種稱為“大姓”。

夷帥,又稱“叟帥”,

基本指的是西南夷諸族中的世襲貴族首領。

“大姓”一般來說是

漢族移民中的統治階層,是秦漢以後陸續進入西南地區的漢族官吏、商人和遺民中分化出來的。

“夷帥”與“大姓”兩者有一定的區別,但是越到後面越不明顯。

西漢以後,隨著移民屯墾政策的實施,不少軍屯和民屯中的將士在西南地區安家落戶,與當地土著居民接觸、融合,其中不少人成為雄踞一方的豪族大姓。

“大姓”由於管理屯政,掌握大量土地,庇護有不少夷、漢流民,這些人成為他們的私人武裝,平時為“大姓”耕田服役,戰時為兵。“大姓”還有專營鹽、鐵的權利,為其政治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大姓”——爨

《華陽國志》記載的南中大姓事蹟就有數百起之多,其中又以爨、孟、雍等在歷史上較為著名。

爨(cuàn)姓在公元5世紀末控制了雲南大部分地區。諸葛亮“七擒孟獲”的孟獲就是孟氏大姓,在南中的勢力僅次於爨姓。

三國時期,不少南中大姓意圖利用中原紛爭的機會壯大勢力。蜀國丞相諸葛亮曾經南征討伐南中大姓,對大姓造成一定程度的打擊。但是

諸葛亮實行的“南撫夷越”的政策,主要還是利用大姓穩定蜀漢的統治。

爨姓、孟姓等大姓都到蜀國為官,反而使得大姓不斷髮展壯大。西晉政權幾次想廢除南中大姓的統治,均以失敗告終。

大姓與大姓,大姓與西晉政權之間的爭奪不斷。東晉初年,晉政權在南中的統治徹底失敗,南中的爨姓稱強,逐漸控制南中的大部分地區。

公元746年,也就是大唐天寶年間的南寧州石頭城,今天的雲南曲靖。有著治滇五百餘年曆史的爨姓大族被南詔皮羅閣所滅,二十多萬戶爨姓之家被迫大遷徙,剩下的或者避居鄉野,或移居海外,元氣大傷,從此永無再興之日。

被迫改姓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爨姓家族為避免被趕盡殺絕,改掉了自己的姓氏,後來一些的家族成員也嫌這個姓氏書寫費勁,於是改成了其他的姓氏。

在如今的北京,還有一個爨底下村,就是爨姓家族的人所建。村莊原名“爨”,村民將“爨”分解為興字頭、林字腰、大字底下把火燒,象徵村落驅寒保暖的願望。爨”字筆畫太多,所以,即使有了口訣,人們大概還是覺得難寫。於是,現在好多人一般都將“爨底下村”寫作“川底下村”。

到了近代實施身份證管理,每人都要辦理自己的身份證件,但當時的電腦文字輸入並沒有如今先進,打不出“爨”字,同時發現在偏遠的一些地區有一群人都姓爨,因沒辦法識別,於是就被迫改掉了姓氏。

不過很多人認為,姓氏記載的是一個家族的歷史,背後有些深刻的文化記憶,改掉姓氏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損失,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