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情感

為什麼你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

“二十歲的姑娘,長得跟你媽一樣高了,連個飯都不會做,將來怎麼嫁出去?”

放暑假回家的夏木,正在問媽媽中午飯怎麼做,鄰居家的嬸嬸推門而入,劈頭就對著夏木說。

“光會念死書,能頂什麼用?越念越傻了。”嬸嬸說完,仍未盡興,又加了一句。

氣得夏木一甩手進了屋子。

像夏木這樣,因為別人的評價而把自己氣得滿腔悲憤的,大有人在。總是過於在意別人的評價,成為很多人困擾的問題。

《我不過被動的人生》這本書,告訴我們,

過分在意他人的評價,是因為很多人無法找準自己的定位。書中還提到了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

《我不過被動的人生》,作者李國翠,7年心理學學習經歷,5年心理諮詢從業經歷,主修認知行為治療,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療。已出版《習慣逃避》。

這本書,透過對被動行為的分析,幫助人們走出他人定義的人生,這本書,也被稱作被動型人格者的自我拯救指南。

一、為什麼你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

夏木被嬸嬸說了幾句,生氣地進了屋子。媽媽勸她:“跟那種沒文化的人計較什麼?你一個大學生,她不過是個農村婦女,連省城都沒去過,懂什麼?別人三言兩語,說得你就生氣了?”

夏木見此,更生氣了:“我就是受不了別人說我。她憑什麼說我?我恨不得縫住她的嘴,讓她再也別說話。”

“人活一世,誰人不說人,誰又不被人說。別跟沒文化的人計較。”

媽媽勸了半天,夏木仍然心情不好。好像自己的好壞,會因為別人的幾句話而改變,別人說自己不好,自己好像就真的不好了。

《我不過被動的人生》告訴我們,

人們之所以過於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是因為他們並不懂得別人的評價只代表著別人的看法,並不是真實的自己。

一個嬰兒最初並不明白好與壞,他從媽媽的眼睛裡來確認。如果媽媽一直給他正向的反饋,他才會有了“我”的概念和“我”的感覺。

在心理上成就“我”,對一個人來說很重要。 這意味著一個人知道自己是誰,有自己的安全感和穩定的自我評價。

找準自己定位的人,就不會分不清自己是好是壞,也不會認為自己的好壞是由別人定義的。

而自我感受長期沒有被看見,沒有被重視,或者從小就由別人管控著自己的感受,經歷過太多負面批評的人,才可能一直在意別人的評價,依賴別人的看法。

二、如何改變自己

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對自己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對方是正向評價,可能還能激勵自己努力向前;若是負面評價,則有可能受到打擊。

夏木就因為嬸嬸的幾句話,氣得連飯也不吃了。

要改變這種情況,就得首先關注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判斷。

幾年過去,夏木的飯,做得仍不好,但她已經不在意了。再有人說她不會做飯,她就坦然地說,對啊,不會,我會掙錢就行了。

能夠看到並信任自己的感覺,這就是擺脫別人看法和評價的第一步。

在意別人評價的人,有時根本沒有想到,對方是個怎樣的人

。就像夏木,只聽到嬸嬸指責自己,沒想到嬸嬸既沒文化,又多事,沒事就說長道短,根本沒能力給與她正確的評價。

跳出這個視角, 就不會在意她說的話了。

再者,嘴在別人身上長著,別人愛說什麼,自己怎麼管得著?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明白自己控制不了別人的評價,放過自己就行。

閒來沒事了,

問一問自己,我想要的是什麼?

就是跟這些說我壞話的人生氣嗎?必要時真可以勸自己“狗咬了你一口,真沒必要你也去咬狗一口”,免得汙了自己的名頭。

生活中,完全不在意他人的評價,很難做到,這時候,若是有三五個惺惺相惜的好友,在一邊“吹捧”你,誇你、贊你,可能你會更快地緩過來。

所以,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在你脆弱、迷茫的時候,朋友給予你的關懷和鼓勵,也是很有用的。這些人對你的評價,可能比較中肯,也比較可取。

如果你聽了志同道合的好友的評價,即使不認為很正確,也一定開開心心地享受生活去了。

三、寫在最後

明白了在意別人評價的關鍵點,可能你很快就會把自己解救出來。

其實,書中還有很多治癒人的內容,比如:形成被動人生深層次的原因;習慣逃避的人如何自救;消除恐懼和焦慮,人生才真正輕鬆;如何走出狀態不好的惡性迴圈;人生太“喪”,怎麼辦?如何認清自己;敢愛敢恨,成為一個能夠表露情緒的人,等等。

每一塊內容,都讓人如獲至寶,只恨相見太晚。

讀完這本《我不過被動的人生》,我給它打了五分好評,並把它推薦給了家人。好書,就應該大家都看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