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財經

為何如今很少看到先秦史書?難道是先秦時沒有嗎?真相原來是這樣

在中國古代有非常多的能人志士在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們或者是帝王將相或者是能人異士,又或者,也許只是一個非常有門道的騙子,終其一生也沒有人將他的真面目揭穿,於是就變成了那些神話傳說中的神仙妖怪。但是,想必對中國歷史有一定了解的人也能夠感覺到,越是離現在近的歷史,這些神神叨叨的東西出現的機率就越小,而越是離現在遠的歷史,就越容易出現各種神奇的野史傳說。當然,這一部分要得益於其如今近的歷史,所保留下來的東西,無論是當時生活的痕跡也好,或者是文獻記錄也好,都更加多也更加完整。另一部分則是由於,在造紙術和印刷術沒有徹底普及開之前,保留一部史書或者文獻記載,實在是太過艱難。

比如,說到先秦時期,雖然我們很多人都津津樂道於先秦時期的那段歷史,可是實際上真正保留下來的先秦史書卻少之又少,這難道是由於先秦時期的人都不進行歷史記載嗎?並不是這樣的。如果我們仔細的去翻閱那些戰國策或者史記之類的內容,經常會看到各國諸侯王的身邊,要時刻代著一個史官,尤其是與他國會盟的時候,在宴席上的一舉一動都要被史官記載下來。甚至於這些史官之間的記錄,也成為了謀士們需要為君主謀劃的內容。用如今的話說,就是不能弱了我國的威風,損害我國國君的形象。

那麼,這些被君主們隨身帶著的史官都去了哪裡呢?史官所記載的內容為什麼沒有儲存到如今呢?這就要從我們現如今的這些歷史資料都是從何而來的說起了。眾所周知,在我國從古至今,關於學術之中,始終都有流派之別。不同的流派,他們所持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他們所主張的政治思想,都有著很大的區別。而眾多思想流派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也就是春秋戰國時期那一場,文化的盛世,思想的大繁榮,也就是如今我們所熟知的百家爭鳴時期。在此之前,所有關於知識的學習,或者是家族傳承,或者是學在官府,而百家爭鳴之後,由於各流派都有弟子願意傳承他們的思想,因此便有了民間學校的風尚。

在這些人學習前人思想的過程中,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傳承、抄錄、彙編了前人所作的文章書籍。由於這是一個學習的過程,它會被一代又一代的弟子們不斷的傳承下去,因此,各門學說只要還有傳人,他們的思想和他們的典籍就不會消失。在印刷術正式興起之前,書籍的傳承是由人工抄錄的。而在沒有紙張之前,書籍的抄錄和儲存都是複雜而又困難的事情,他們被抄錄在竹簡上、精美的絲綢上,和一部分經過特殊處理過的皮質上。而另一部分用於記錄歷史的文字,則被銘刻在了金屬的器皿上。

在這個過程中被銘刻在金屬器皿上的文字,隨著金屬器皿的儲存,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來,如今我們能夠在博物館中看到的先秦時期的文字,基本上都是銘刻在金屬或者是龜甲上的。這部分歷史往往與祭祀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絡,往往會成為如今的人,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依據。但是金屬和龜甲可以儲存成千上萬年,絲綢、羊皮、竹簡卻不能儲存那麼久。除了少部分被留存在密封的、不曾被人為破壞的墓室中的帛書之外,絕大多數這樣的典籍都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消失掉了。

至於先秦時期那些史官們親手撰寫的史書,他們並不像各學派的典籍一樣,能夠有有序的傳承,由老師傳給學生,學生再傳給下一輩的學生,在一代代的抄錄之下儲存到紙的普及和印刷術的出現。像這樣的東西,更不可能像那些傳遞思想,承載觀點的文字一樣供人傳抄。先秦時期原本就戰火紛飛,在秦始皇,掃清六合,一統天下之後,沒過多久,秦朝又經歷了一次覆滅,再一次戰火連天。而項羽對於秦朝統治報復性的那一把大火,無疑會讓更多珍貴的典籍徹底煙消雲散。因此先秦時期留下來的史書,除了帶有很強敘事性的戰國策,就只有孔子所作的春秋,借儒家一起流傳了下來。

其實,在小編看來,數千年前的文字資料,還能以書籍的形式流傳至今,已經是一件相當不可思議的事情了。更何況,流傳下來的書籍遠遠不止一本。要知道許多文明對於那個時期的文化,往往都是以史詩或者是石刻的方式流傳,自先秦以來,這漫長的時光中,在沒有活字印刷術的時候,全靠一代又一代的人手抄和雕版印刷,這樣是多麼大的影響力和多麼大的毅力才能夠達成的呀。也難怪一直到隋唐的時候科舉制才被確立起來,畢竟在那之前,想要讀到一本書,首先要和家中藏有這本書的人有聯絡才可以。知識只能被上流的圈子所學習和流傳,平民百姓竟然沒有學習的途徑。那麼即使有科舉考試製度,他們也是沒有辦法透過考試的。而先秦時期的那些歷史書,雖然沒能順利儲存下來,至少思想的書籍被儲存了下來,這樣或許也就夠了吧。不知道你是怎樣看待這件事情的呢?快在評論中留言討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