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安徽含山"千錘百煉"花生酥

每年10月底,當夾克衫穿在身上還感覺絲絲涼意的時候,就是安徽省含山縣林頭鎮老街居民方和明每年最忙碌的開始。

和往年一樣,方和明會撥通“六大錘”領班年富春的電話。接到電話後,年富春、年燕偉、李三寶、劉子勝等6人,從安徽省懷遠縣來到200多公里之外的含山縣林頭鎮,他們要忙到農曆新年到來前才回家。

早上5點,當花生米炒熟後的香味從老街飄出來,起早的居民被花生米的香味喚醒,在捶打聲中見證傳統美味的生命延續。

在安徽省巢湖流域的不少農村,一到年底,人們就要忙著搵糖果,一種熟悉的香甜味飄散在各個集鎮的大街小巷。而在含山縣林頭鎮,有著300多年曆史、純手工製作的花生酥則最為有名。

林頭花生酥在明清時期就已盛行,兵荒馬亂的年代,由於花生酥便於攜帶,而且熱量高,成為部隊的行軍乾糧。幾百年來,傳統做法一直被傳承下來,又經過當地的改良和加工,成為如今的模樣。

花生炒熟後和上糖稀,簡單碾壓後用刀切成大小均勻的塊狀,這是花生糖。而花生酥不一樣,它要把用熱糖稀攪拌好的花生團放在大大的、厚厚的木頭砧板上,用10公斤的石錘不斷錘打,直至錘打成薄薄的一層,然後趁熱放到案板上,用刀切割成長條,用三根木條從上面、左右按壓固定塑型,再用快刀切割,花生酥就這樣產生了。

花生酥之所以好吃,首先要原料好,方和明的妻子鄭碩妹負責花生米的採購和檢驗,她看上的花生米必須粒粒飽滿、大小均勻、光澤度好。糖稀要好,以前都是自家熬製糖稀,非常辛苦,現在有成品的糖稀提供,但必須是方和明、鄭碩妹信得過的供應商才行。

今年56歲的方和明,18歲那年進入林頭食品廠上班,跟著父親方春勝做花生酥,如今已是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方氏花生酥的第二代傳承人。他的主要任務是熬糖稀,糖稀里面有一些水分,方和明一個人用木柴燒鍋,火旺後,他把一瓢糖稀倒入鍋中,用鏟子不斷攪拌,等糖稀越來越稠,方和明用鏟子撈起糖稀,掛起成條狀,一吹即斷,證明水分熬幹了,糖稀就熬好了。加入適量的熟花生米,在鍋裡反覆攪拌,這時候一定要掌握好火候,火旺了花生米容易焦糊,火候不夠會粘牙。

方和明迅速把拌好後的花生團扔到木頭砧板上,到了“六大錘”精彩表演的時候了。領班年富春第一個上場,第一錘最講究技巧,要輕輕地從邊上開始錘起,10公斤的石錘砸在花生的身上,儘管有糖稀包裹,花生的碎末也是四下飛濺,所以不能重砸,靠的全是巧勁兒。年富春砸完50下,年燕偉、李三寶等5人先後上場,每人一次性砸50下,用力越砸越重,花生團越砸越薄,等“六大錘”300下砸完,花生已經碎得異常均勻,作坊裡到處飄蕩著快樂的香味。捶好後,用刀切成厚薄均勻的塊狀,待其冷卻,入口又酥又脆,甜中帶香,花生酥就製成了。

最後一個環節是裝筒。這是方和明的嫂子潘克愛的專屬“戰場”。她一個人不緊不慢地操作著,正常情況下,每層要放4條花生酥,每條12塊,一筒要碼放5層,放到電子秤上一稱,正好2公斤,上下不差絲毫。

上午10點,備好的花生米和糖稀全部用完,今天的忙碌告一段落。“六大錘”靠在老街的牆根處曬著太陽,年富春翻看著抖音,無意中看到自己正在掄錘幹活,他呵呵地憨笑著,並把抖音轉給遠方的家人。

在作坊間,方和明一個人趁熱把鍋洗乾淨,用小掃帚把砧板上、案板上的碎末掃淨,為明天的工作做著準備。妻子則在倉庫裡把今天的成品裝箱,再過一會兒,今天的勞動成果將從她的手上進入市場,銷往周邊城市。

圖片來自含山縣人民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