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拋開工藝的高下不提,光憑葉片上的蟲眼,就判斷這款茶是否好茶?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頭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自從入冬之後,村姑陳就進入了冬眠期。

尤其是這三四天霜凍,早晨太冷,基本上是要在被窩裡賴上許久許久,才肯起床。

今天早晨,窗簾沒拉好,被陽光刺醒了。

起來一看,呀,久違的晨光,竟然照在茶桌上。

微弱,易逝,卻那麼堅強地存在著。

遂拍下了這珍貴的冬日晨曦,權當紀念。

扔了一片隨心泡在保溫杯裡,開始工作。

隨心泡的葉片在沸水浸潤下,漸漸舒展,啟開,慢慢脫離,緩慢分離,一片又一片,飄蕩在水中,不久,就佔據了整個杯子。

突然發現,看隨心泡的葉片泡開的過程,就是一個很治癒的過程。

在那幾分鐘裡,人是不用思考的,大腦整個放空,處於暫停的狀態。

這種感覺非常之好。

可以撫平焦慮,可以放鬆心情,可以釋放壓力。

列位看官有空,亦可試試。

《2》

某茶友在自己圈裡炫耀,稱買到了一款絕世好白茶。

點開看了一片,原來這款所謂的“絕世好白茶”,是蟲眼茶。

賣家對這位茶友說,有蟲眼的白茶,說明環保,天然,健康,說明生長環境極佳。這樣的白茶,品質非常之好。

於是這位茶友高興得不行,覺得自己撿到了寶。

然而,其實,真的不必這麼激動。

有蟲眼的茶,雖然不錯,但尚未到達絕世好白茶的地步。

要知道,一款好白茶要被稱作“好白茶”,必須得好工藝+好產區的加持才可以。

光有好的產區(姑且認定有蟲眼的白茶出自好產區,後文再來討論),但沒有好的工藝,這款茶成品之後,也未必就是好茶。

很多時候,人們對白茶的工藝是輕視的。

外行們普遍認為,白茶的工藝只有兩道,萎凋+烘乾而已,跟曬蘿蔔乾、曬筍乾、曬臘肉似的,只要做幹便可,沒有技術含量。

這完全就是因為不懂白茶,沒有走近白茶,只是在外圍走馬觀花所生成的巨大誤解。

白茶的工藝簡單,卻並非沒有技術含量,相反,白茶對技術的要求是很高的。

具體的技術秘訣,本文篇幅過短,就不贅述了。

我們只談表相可觀的東西,也就是普通茶友亦可窺得的門徑,那就是,好工藝做出來的白茶,蛋白質與有機物的數量會在鮮葉先天含量的基礎上,得到增加。

這個增幅,大約是80步到100步的距離。

而不好的工藝做出來的白茶,各類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會在鮮葉先天含量的基礎之上,得到減少。

而減少的程度,具體要看工藝爛到什麼程度,如果是渥堆做舊這樣的“爛茶地下室”水平,那隻能是,腰斬之後,還要再少掉一大截。

所以,拋開工藝的高下不提,光憑成品茶葉片上的蟲眼,就判斷一款茶是絕世好茶,在實在是,太偏頗了。

《3》

白茶的諸大分類裡,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它們都是帶蟲眼就好嗎?

不不不。

單以白茶皇冠上的明珠——白毫銀針來說,在福鼎的民間,白毫銀針的採摘,有十不採的規則。

所謂十不採,是指在十種情況下,不能採白毫銀針。

比如,下雨不採;比如,銀針身上有水不採;比如,銀針太瘦小不採;比如,銀針上有蟲咬的眼,也不採。

列位看官看清楚了嗎?

春茶季採茶的時候,白毫銀針身上若有蟲眼,是不可以採摘的。

這是對白毫銀針品質的要求,也是對白毫銀針這顆白茶皇冠上的明珠的保護。

試想,若有蟲眼的白毫銀針可以採,可以加工,可以製作成成品白茶,那大家喝到的白毫銀針,可就盡是歪瓜裂棗了——左缺了一角,右少了一片,紅紅咖咖,綠白相間——這樣的白毫銀針,就已經不是傳說中的茶中聖品“綠雪芽”了,而成了一個五彩斑斕的調色盤。

而口感嘛,也自然是乏善可陳,一言難盡的。

尤其,白毫銀針是頭春的第一波芽頭,春雪剛融,春寒料峭的時候生髮出來的,彼時隆冬剛過,大地仍舊是寒冷一片,若此時白茶樹生長出來的白毫銀針身上竟然有天氣暖和時節才會出生的蟲子咬的眼,這也太可怕了。

只能說明這茶樹根本就不是生長在福建。

有可能是熱帶雨林地區,也有可能是赤道附近。

只有這些極熱的地方,冬季根本不霜不凍不寒,蟲子一年四季都可以活得很好,有力氣啃食茶樹嫩芽嫩葉。

《4》

那麼,有蟲眼的白茶,就很稀罕麼?

同樣非也。

其實,蟲眼是很常見的,在福鼎地區。

只要這片茶樹的生長環境是優秀的,只要這片茶園的保護是天然的,在夏天的時候,這片茶園的老葉子上,都會被蟲子啃食,生成蟲眼。

請注意劃重點:

1、茶園環境好,生態好;

2、炎熱的夏季;

3、葉片,尤其是開面較大的葉片。

茶園的生態環境好,也就是天然,原生態的茶園,沒有太多人工干預痕跡的茶園,在夏天,都會生長出蟲子。

夏天是潮溼的季節,又熱,又潮溼,若是這片茶園還生長出了許多雜草(有雜草的茶園植被豐富,有利於茶樹土壤中營養物質的生成,有經驗的茶園主人基本不拔雜草),那生長出蟲子的機率是很高的。

而蟲子長出來,它要活下去,便首先要找嫩的,寬大的葉片啃食。

彼時生長出來的柔嫩的夏季大葉片,就是它最好的食糧。

所以,若有人拿出一筐子的白茶,告訴你,這是最好的白茶,上面很多蟲眼,那真的是要小心又小心了。

那可是夏季生成的寬大葉片才獨有的“殊榮”,而夏白茶,由於天氣炎熱而苦澀味較重,我們通常是不採,不做,也不喝的。

拿一個夏茶來說品質好,這玩笑,也開得太大了些。

當然,到了秋季,初秋,曬秋老虎的時候,仍舊會有小部分蟲子存在,在啃食嫩葉,但已經是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這些殘留的蟲子並不會像夏蟲那樣大量肆虐嫩葉,留下大片的蟲眼,它們只是小規模的,偶爾在一兩片嫩葉上,點綴上如同“星眼”一樣的,小小洞孔。

在蟲眼的數量與規模上,秋茶都是不能與夏茶並肩的。

《5》

蟲眼,並不是一個好的證據。

要證明自己的白茶好,還是要從產區與工藝入手,從儲存條件入手,才能講得清楚和明白。

茶好不好,它自己會說話,用香氣,滋味,湯感來詮釋。

並不需要司空見慣的蟲眼來增加莫須有的籌碼。

除了冬季,蟲眼每個季節都會出現,差別只在數量多與少罷了。

單憑蟲眼來辨茶之好壞,也太不認真了。

還是多去茶山走走看看,多看幾個產區,多看幾片茶園,做了詳實的考證與充足的調查,再發表言論,也是來得及的。

若以為只見一斑便可窺全豹,從此以偏概全,論起豹的長短來,那隻能得到兩字評價:幼稚。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瞭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