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雲南怒江州大山深處

“溜索女孩”餘燕恰

15年前

因為被媒體拍到溜索過江而廣受關注

拍下她的人

正是江蘇廣電總檯的記者

△2007年,江蘇臺記者在怒江邊拍攝到溜索上學的餘燕恰。

為了幫助像餘燕恰一樣的溜索孩子過江

當時,江蘇廣電總檯

聯合全國20多家媒體發起愛心行動

在怒江上建起三座愛心橋

△2008年,布臘村有了第一座橋,名叫愛心橋。

15年過去了

餘燕恰已大學畢業

她選擇回報家鄉

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

當年記錄下她飛索求學的攝製組

再次趕赴雲南

走近這位“溜索女孩”

見證怒江之畔的滄桑鉅變

8歲那年,我學會了溜索過江去上學。

我一直以為,世界就是布臘村這樣的,直到我第一次走到橋上。

現在,我已經走過了非常多的橋,世界,也不一樣了。

——“溜索女孩”餘燕恰

“我們剛剛一路走過來都快認不出來了,新蓋的房子特別漂亮。”2022年7月17日,時隔15年,江蘇臺記者和餘燕恰在布臘村再次相見。

她剛剛大學畢業,一邊幫媽媽幹農活,一邊等待怒江州人民醫院的入職體檢通知。如果不是餘燕恰介紹,記者很難把眼前的兩層小樓、錯落的民居,和15年前的布臘村一一對應。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

來到餘燕恰的臥室,牆上貼著的一張照片依稀記錄著15年前的生活碎片:8歲的她揹著滑輪,正要滑溜索去江對面上學。當時,住在江邊的孩子,想上學,都要先學溜索。

2007年,江蘇臺記者在怒江邊採訪時,抓拍下餘燕恰溜索上學的小小身影。

由於體重太輕,餘燕恰靠慣性只能溜到江心,像一片風雨飄搖的樹葉,雙手不斷攀拉鋼索,才能把自己拽向終點。

餘燕恰:

有的時候小孩子是綁不好的,繩子就容易脫下來。有一次我手放開了,就滑下去了,我的小夥伴就一路追著,用棍子讓我抓住,把我一路拉上去。雨水打到眼睛上,眼睛睜不開,到了江中間,手也是非常滑,就溜不上去。

你四堆 餘燕恰的媽媽:

當時跟孩子說害怕也要溜索,不然上不了學,不管多少困難都要去上學。我沒什麼文化,孩子學文化才有出路,才能養活自己。

“溜索女孩”餘燕恰和當地人們的生活狀況引發全國關注。很快,江蘇廣電總檯聯合全國20多家媒體,籌集140多萬元善款,在怒江州福貢縣建成3座人馬吊橋。其中一座,就在餘燕恰的上學路上。

餘燕恰:

這愛心橋就是我們布臘村的第一座吊橋,當時那座橋是我一直以來走過的第一座橋。後面有了橋,過橋以後大家都是一起揹著書包,在橋上邊玩鬧邊去上學,就覺得比以前快樂了很多。

布臘村有橋了。但怒江大峽谷綿延300多公里,這3座橋,微乎其微。怒江,劈開山巒,撞擊出最神秘奇險的東方大峽谷。狹窄通道里,滾滾白浪如萬馬奔騰,造就了壯麗奇觀,卻也成為阻礙孩子求學、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天塹。高山峽谷間,依然有走不出大山的農產品、有病送醫難的村民、年輕人不願回來的空心村,以及很多像餘燕恰一樣溜索上學的孩子……

交通運輸部2013年9月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7省(區)有溜索290對,涉及900多個村,近百萬人口,其中貧困人口60多萬。

福貢縣交通局工程師餘有光,曾是當地的溜索設計者,2007年,他全程參與了愛心橋的建設。2012年,國家啟動溜索改橋工程,他的工作越來越忙碌。

餘友光 雲南省怒江州福貢縣交通局公路管理科工程師:

2012年國家啟動了溜索改橋工程,第一批溜索改橋,福貢境內就建了7座,到目前為止建了16座新橋,每隔2。5公里就有一座江面橋樑。因為我在福貢這裡長大,天天看著,一天一個樣,一年一個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和地方投入了近34億元實施“溜索改橋”專案,共建設橋樑309座,惠及人口約165萬。

2016年,怒江州溜索改橋工程完工,江面上的溜索全部被橋樑代替。

獲益於交通的便利,餘燕恰和同學從村小轉到了鄉里的完小就讀。

蔡學軍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馬吉完小副校長:

孩子們可以很方便地來到完小來上課,教學質量肯定好多了。2012年,我們完小又建了兩棟新的教學樓。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餘燕恰:

之前也是沒有從任何地方瞭解的到外面是什麼樣子,就覺得世界都是這樣的,要過溜索。後來就發現外面的環境不一樣,世界很大,就想以後能夠靠自己走出去。

橋有了,路通了,走出去,不再只是夢想。但真正實現夢想,橫亙在面前的不只有怒江天險。怒江州,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三區三州”之一,貧困發生率居全國之首。“馬吉”,在傈僳語中是指“不好的地方”。馬吉鄉方圓幾十公里,除了山,就是江。村民們曾以種植玉米為生,產量僅夠果腹。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2010年,餘燕恰的爸爸因車禍去世,大姐外出打工,二姐初中畢業後,和媽媽一起務農。餘燕恰,是否能迎來不同的人生。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7月18日,週一,是馬吉鄉趕集的日子。餘燕恰坐著二姐的車,和媽媽一起來到集市。母女三人買了肉、花生、西瓜,一趟轉下來,花了362塊錢。這樣的採購,每月4次。讓一家人手頭寬裕起來的,是長在山坡上的紅果子——草果。“暑假我就在草果林除草,現在差不多有10畝,1000棵左右,都結果了。”燕恰說。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草果是一種可以做成香料、果醬、果酒的經濟作物,適合生長在氣候溼潤的山谷。扶貧幹部反覆上門推薦,燕恰媽媽決定少種一點試試看。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你四堆 餘燕恰的媽媽:

十年前國家給我們免費送草果苗讓我們種,當時村幹部說一定能賣出去,賣不出去有國家幫助我們,也就沒有什麼好擔心的了。

隨著山坡上的草果田越來越多,縣裡開起了草果烘乾、草果加工廠。草果成熟季,扶貧幹部如約帶著企業上門收購。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張帝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布臘村駐村第一書記:

2017年以後全縣的草果產業發展起來了,群眾的收入也有了明顯增高,現在大家種草果都是一把好手。

你四堆 餘燕恰的媽媽:

現在每年能有人均一萬元收入,現在生活過得很好很幸福了。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種草果的收入,加上政府對建檔立卡戶學生的各項幫扶資金,餘燕恰不必像姐姐那樣早早揹負家庭的重擔。憑藉優異的成績,她從縣中,一路讀到怒江州重點高中,每次放假回家,沿途所見都不一樣。原本從馬吉鄉坐大巴到怒江州州府要顛簸一整天,“美麗公路”通車後,同樣的路,只需要4個小時。山村,也從沒變得這麼快。最讓她意外的,是2016年村裡的一件大事。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餘燕恰:

我上學放假回來就發現房子變了,有了自己的房間,之前是沒有的,之前都是跟著媽媽一起睡。後面就是有了自己的房間,也有了姐姐的房間,就挺開心的。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眼前的二層小樓,是餘燕恰的第二個新家。早在2013年,政府幫扶建造了混凝土加石棉瓦的房子。這讓一家人告別了漏風漏雨、常有蛇蟲闖入的竹屋,從山上搬到了山下。2015年底,國家啟動實施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程,政策很快惠及偏遠的布臘村。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迪仕才 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馬吉鄉布臘村村支書:

絕大多數老百姓都比較願意就地安置,我們村就在2016年啟動實施易地搬遷,燕恰家佔地面積60平米,總的建築面積是120平米。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你四堆 餘燕恰的媽媽:

這個房子是2016年蓋的,當時國家出錢給蓋了這個房子,自己不用掏錢,住得很開心很滿意。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2016年起,福貢縣多個鄉鎮啟動易地搬遷,村民搬進新居。種著10畝草果,住上120平米新房,2017年,餘燕恰家脫貧。2020年,布臘村整村脫貧。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餘燕恰:

沒有想象過家鄉會這麼快地改變,如果能夠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我覺得是“難以置信”。

脫貧攻堅,為布臘村建起通向幸福生活的橋。見證著這樣的變化,幼年想要去看看世界的餘燕恰,暗下決心,繼續用讀書為自己架一座人生之橋。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餘燕恰:

我靠的是那種苦的方法,不停地做題。像做數學題的話,我做不出來就一直做一直做,做到凌晨兩三點的都有。我反倒覺得這些困難,讓我比城裡的孩子多一份動力。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2018年,餘燕恰以568分的成績考取昆明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醫學檢驗技術專業,成為村裡近十年來的第一位大學生。在國家助學金和各項補助的幫助下,餘燕恰順利完成學業。就業前夕,她做出一個讓老師和同學震驚的決定。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張維 昆明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主任:

我們往往會建議畢業生多投幾個單位,多到幾個地方看一看,但她都是很堅定地告訴我們,我只回家鄉。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餘燕恰:

外邊的醫生不願意進來,醫生也非常缺,我就想著回來,希望我能夠更好地為家鄉的人民貢獻一份力量。

本可以走出大山,卻心心念念回到大山,和家鄉的人們一起,架一座鄉村振興的希望之橋。6月,餘燕恰經過層層筆試、面試,通過了怒江州人民醫院的考核,9月,即將成為一名醫務工作者。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餘燕恰:

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孩子,有了非常好的機遇,能夠碰見愛心媒體,國家政府剛好也是在我上學的時候加大助學方面的幫助。國家對這邊的投入、建設也特別多,這邊發展也越來越好了。離開任何一個方面,不可能成就我現在的自己。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8歲時飛索求學的樂觀女孩,已長成堅定的家鄉建設者。怒江上的溜索,不再是通向彼岸的工具,而成了遊客體驗風俗的娛樂。大橋,橫跨天塹,架在亙古不變的江水之上,也架在有夢想的人,通往未來的路上。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餘燕恰:

家鄉變得越來越好,我們自己本身也是變得越來越好了,把最艱難的日子都過完了,以後的日子也會越來越好。

“溜索女孩”餘麗芳

大學畢業後在福貢縣從事自然資源保護工作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溜索女孩”餘春花

成為馬吉鄉衛生院護士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15年前媒體籌款所建的3座人馬吊橋

越來越“不起眼”

如今只是偶爾有人走過

雙向多車道的大橋更加繁忙

見證浩蕩江水,奔湧向前

15年後再見“溜索女孩”,怒江之畔見證滄桑鉅變!

這是一個女孩

自強奮鬥回報家鄉的追夢故事

也是中國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真實縮影

時隔15年,再見餘燕恰

時間的厚重感背後

我們看到時代賦予山河的滄桑鉅變

也看到小小的夢想在時代的沃土中

紮根、開花,發出耀眼的光亮

祝福餘燕恰

希望她在新的崗位上

如願為家鄉做出貢獻

(江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