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美食

我家有個“人來瘋”,越人多孩子越活躍是怎麼回事

前兩天去朋友家做客,朋友家四歲的孩子表現得異常興奮,甚至可以說是興奮過了頭,讓人覺得太鬧了,大人們都在一起說話,他非要拉我去看他新買的玩具,媽媽跟他說讓他等一會兒,我們正在聊天,可是他在一邊一直不停插嘴,一會兒問這一會兒問那,還拉著爸爸要讓爸爸給他講故事。

孩子的“鬧”讓朋友很尷尬,但是礙於我們的情面又不好直接斥責,孩子似乎知道媽媽不會批評他,反而更加放肆,最後我們也無法好好聊天,不得不草草結束。

現實中這樣“人來瘋”的孩子真是不少,雖然這不是一種病,但往往讓父母覺得不堪其擾。

01、為什麼孩子會“人來瘋”呢?

根據弗洛伊德定律分析,“人來瘋”是人類自我表現欲的無端彰顯。如果一個正常人被他人輕視或者漠視,那麼他就會千方百計找機會去表現自我,以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而彰顯自我最佳的時候就是家裡來客,或者有長輩到來的時候,這時候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如何放肆父母也會礙於情面對他包容,甚至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消停一會兒,會在此時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

比如平時不讓孩子吃零食,此時會為了讓孩子住嘴而給他零食吃;平時明令禁止孩子看電視,那麼此時為了讓孩子消停就會主動讓孩子去看電視。孩子嚐到了甜頭,就覺得只有在家裡來客的時候,才會享受到平時享受不到的特殊待遇,也就會越來越在有客的時候“人來瘋”了。

孩子的“人來瘋”現象也可以從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來分析。

從內因來看,這類孩子大多數有著強烈的表現欲,自己平時的很多需求都不能得到滿足,也容易被大人忽視,做出各種舉動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讚賞,只不過孩子的自制能力有限,一不小心就表現過了頭。

從外因來看,孩子長期生活在固定的環境,比如熟悉的地方只有自己家裡和幼兒園,而家裡來了客人,給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新鮮感,帶來了不一樣的東西,使得這一天在孩子眼裡就變得跟平時有所不同,這種環境的改變使得孩子非常興奮和激動,一時控制不住自己難以安靜下來。

所以對孩子的“人來瘋”行為,家長要予以一定的理解和包容,並且能夠看到“人來瘋”背後孩子的情感缺失。

02、不光孩子有“人來瘋”行為,其實大人也有“人來瘋”現象

古語有云: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每每有朋友或者親戚造訪,大人就會收拾家裡凌亂的擺設,準備一些要吃的水果和食物,還會準備一些茶水,甚至早早地換上得體的衣服,迎接客人的到來。

其實這些行為都是屬於“人來瘋”的心理,只不過大人自控能力較強,也比較能夠把握好為人處事的“度”,所以不會像孩子一樣把興奮和激動的心情浮於表面之上。

有的客人在家裡待得時間長了,影響了自己的休息,大人即便不高興,也不會下逐客令,還是會表面上和顏悅色地維持著禮貌,剋制自己的情緒。而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別人讓他感覺到了厭煩,孩子會直接表露在自己的情緒上,讓人很明顯地知道他內心的不高興。

正是孩子的這種真性情天真爛漫不善於掩飾,往往會讓客人覺得孩子沒有教養,家長覺得孩子沒有禮貌,讓自己很沒面子。

03、家長如何對待孩子的“人來瘋”行為?

孩子“人來瘋”,常常會用各種誇張行為打斷家長跟客人之間的正常談話,讓家長很難堪,還讓人覺得很沒教養,那麼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怎麼正確對待孩子的“人來瘋”行為呢?

(一)、平時多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

有一次我到同事家裡去,同事家小姑娘五歲,也是個“人來瘋”的孩子,一會兒拉著我要給我唱新學的歌,一會兒拿繪本來讓我給她講故事。同事做飯的時候我跟孩子聊天,聊到平時在家裡跟爸爸媽媽溝通的情況,瞭解到爸爸媽媽一回家就各忙各的,沒人陪她玩。

她說自己一放學媽媽就開始忙著做飯,爸爸要麼坐在電腦前忙工作,要麼玩手機,她在幼兒園新學的兒歌想唱給大人聽,可是爸爸媽媽邊忙邊聽,態度十分不耐煩,這讓孩子很傷心。

看,孩子之所以“人來瘋”,正是因為平時在家裡沒有可以跟她“瘋”的人,而且她自己“瘋”還會受到爸爸媽媽斥責,所以只有在來了客人的時候,才有機會表現自己。雖然大多客人也是不喜歡這種行為的,但是表面上還是會很客氣地表揚或者是誇獎孩子的行為,這就讓孩子覺得在家人這裡沒有得到的關注,在他人那裡得到了補償。

所以,我們在平時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的同時,也要多多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實大多數孩子每天晚上需要陪伴的時間也不長,算一算時間就可以想的到了,現實中家長大多六點多下班,回家做飯吃飯結束差不多也就8點多,認真陪伴孩子一個小時孩子就該休息了,我們可以利用睡前一個小時陪伴孩子聊聊天,聽一聽孩子講講發生在幼兒園或者學校裡面的趣事,或者陪伴孩子看看書,給孩子講講故事、讀讀繪本。

孩子平時得到了家長足夠的陪伴,就不會再在他人面前尋求額外的關注了,畢竟父母對待孩子的關注比他人的關注要來得更加多和持久。

(二)、允許孩子跟自己一起做歡迎客人的準備工作

父母在客人來臨之前會做一系列準備工作,比如打掃衛生、提前準備要做的菜等等,孩子也會因為客人到來而感到開心,有時候會幫助父母做準備工作,但是很多父母嫌棄孩子做得慢或者做不好,就讓孩子不要在這裡添亂,到一邊自己玩。

父母應該理解孩子熱情歡迎客人的心情,如果此時不讓孩子幫助,那麼孩子很有可能覺得自己不被重視,選擇在客人在的時候“大顯身手”,有客人誇獎或者包容他的時候,就會認為是在鼓勵自己,更加賣力“表演”了。

如果家人能夠讓孩子參與到提前的準備工作中雲,孩子就會以主人的身份自居,不會認為自己在這過程中是個“多餘的”,有了被認同感之後,就會慢慢地注意起自己的言行,規範起自己的舉止。

(三)、利用智慧對孩子進行心理暗示

每個孩子都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誇獎,家長在客人面前介紹自己孩子的時候,儘量多介紹孩子的優點,並且儘量多突出孩子的獨立性,比如說一些“我家孩子很有禮貌,不會刻意打斷大人說話”或者“我家孩子很懂得尊重人,最會自己玩了”諸如此類的話來暗示孩子,一般孩子在聽到這樣的話之後就會刻意表現,以證明父母的“誇獎”是真實的,自己就是父母嘴裡“聽話的孩子”。

如果有些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依然抑制不住自己的興奮,那麼此時家長可以對孩子說“叔叔前幾天還跟媽媽說,我家寶貝最講禮貌,不會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叔叔最欣賞的就是你身上這個優點了”,這樣一說,孩子就不好意思再去打擾大人。

(四)、不要對孩子秋後算賬

現實中大多數家長對待“人來瘋”孩子的態度是這樣的:客人在時再怎麼不高興都會努力維持著禮貌,包容著孩子的各種行為。可是客人前腳一出門,後腳立馬開始“收拾”孩子,進行秋後算賬,數落起剛剛發生的各種“不乖”行為。而此時的孩子也知道自己的行為必然讓家長十分生氣,大多都蔫蔫地聽著,然而下次再來客時依然照舊。

為什麼孩子明明知道自己要被“秋後算賬”,依然樂此不疲呢?那是因為孩子並沒有完善的思維,不會有長遠的打算,家長在人後的嚴厲更加讓孩子渴望得到人前時的“快樂時光”,所以不會想到客人走之後的困難境地,只注重當前的利益。

歸根結底,孩子的日常心理需求如果能得到及時的滿足,才能不會因為渴望關注而變得失去禮貌和教養,想要讓孩子成為“有教養”的人,一定要從根源上給予孩子更多的愛和關懷,一個內心充滿愛的人,才能更好地規範自己的言行,成為聽話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