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歷史

從亞歷山大征服印度的“希達斯佩斯河會戰”,淺議其作戰特點

在“高加米拉會戰”中,波斯軍隊造反毀滅性打擊,而亞歷山大帶領的希臘聯軍卻實力未損,在接下來的數年裡,他統一了整個波斯帝國,安排好中亞細亞地區的軍政之後,他又將目光看向了南亞。

公元前327年6月,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團翻過興都庫什山,向印度進軍,征服印度其實本是亞歷山大遠征的一項重要內容,但是向印度進軍的藉口卻是由翁菲斯王國太克西斯國王送上門的。

當時在印度河上游和五河地區(今旁遮普邦),翁菲斯王國與波魯斯王國分庭抗禮,爭奪地區霸權。翁菲斯王國的國王太克西斯企圖藉助剛征服了波斯的亞歷山大擴大他的地盤,但是做了“印奸”的太克西斯無論如何也沒想到,自己這個“帶路黨”會給印度帶來多大的災難。

亞歷山大的印度之行

公元前327年9月,亞歷山大率領著馬其頓軍團三萬多人,在太克西斯派來的嚮導的帶領下,翻過了海拔1100公尺的開伯爾山口,順利的跨越了被人稱為“波斯入印門戶”的險峻關隘,正式進入到印度境內。軍隊沿著考芬河東進,沿途征服了阿斯帕西亞人、古拉亞人以及阿薩希尼亞人,同時由於翁菲斯王國的投降,使的一路上的印度人紛紛向亞歷山大投誠,甚至有不少部族首領直接前來拜見這傳說中的戰神人物。

公元前326年3月,馬其頓軍團來到了印度河邊,在這裡先遣部隊已經在河上搭起了浮橋,軍隊順利過河,很快進入到翁菲斯王國的都城太克西拉,在這裡亞歷山大停留了一個。4月,由太克西斯率領的翁菲斯部隊大約五千人做先鋒,馬其頓軍團開始向希達斯佩斯河進軍,根據情報,波魯斯王國已將其全部兵力集結到了該河東岸,決心在這裡阻遏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6月,馬其頓軍團開進了希達斯佩斯河西岸,就地紮營,與印度最強大的部隊波魯斯軍隔河相望。

此時,波魯斯的印度軍隊實力不可小覷,有步兵三萬人,騎兵四千人,戰車三百輛,更有恐怖的戰象二百頭,是當時印度各王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而亞歷山大麾下,除了增加了五千名翁菲斯炮灰軍隊外,仍然還是步兵兩萬五千人,騎兵還是五千人,因此對付印度人的戰車與戰象成了亞歷山大下一步作戰考慮的重點。

隨著軍隊全部到來,氛圍瞬間開始緊張起來。雙方都知道,決戰就要來了。

希達斯佩斯河會戰

由於夏季的到來,雨量的增加使得希達斯佩斯河的河水開始猛漲。搭浮橋是不可行的,容易半水受擊,要對波魯斯軍隊發起進攻,則需要大量的船隻讓軍隊順利渡河。但是這顯然可能性不大,波魯斯軍隊的戰術就是要憑河據險,渡口都被波魯斯軍隊牢牢掌控在手中,所有的船隻都被收走,這是要以後方為依靠,與馬其頓軍團打持久戰。

面對這一形勢,亞歷山大盤算製造突襲的機會。他將馬其頓軍團分成幾個部分,使之向不同方向不同移動,又下令將供應的物資從不同線路運往營地,造成忙碌假象,從而使波魯斯國王認為,馬其頓軍團不會很快渡河,可能在河對岸與他們進行長期對峙,甚至有可能要等到夏天的過去,這樣波魯斯軍隊就開始漸漸鬆懈起來。

渡河作戰,船最重要,可建造新船需要時日,為此亞歷山大命令身邊的得力干將科納斯返回印度河渡口,將那裡的船隻拆卸運來,就這樣馬其頓軍團很快便擁有了一支數量可觀的船隊。亞歷山大將船隊配置在營地的上下游岸邊,又命令部隊忽而登舟,忽而上岸,又以騎兵在岸邊賓士,並高呼衝鋒號,所有這些動作都是亞歷山大的佯攻而已,但是卻給波魯斯軍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就這樣久而久之,波魯斯人終於放鬆了警惕,看到他們的佯攻也就看看而已,並沒有什麼作戰準備,這正是亞歷山大想要得效果。

就在馬其頓軍團作佯攻時,亞歷山大在營地的上游找到一處渡河作戰的絕佳登陸點。它離營地大約25公里,那裡有一個半島似的岬角,河道在此繞了一個大彎,而對面河中還有一個小島,上面林木茂密,隱蔽條件良好。經過一番周密的籌劃,亞歷山大作出了偷渡過河作戰的決定,他選擇一個將有暴風雨的天氣執行該計劃,先以包括騎兵在內的大部兵力,從岬角灣淌水過河,登上河中小島。然後從那裡再登上準備好的船隻和皮筏,亞歷山大親率先頭部隊向計劃好的登陸點駛去。等到敵軍發現時,馬其頓軍團已經渡過了大半,而且他們訓練有素,一旦登上岸,迅速整頓好了隊伍,並編成了戰鬥隊形。

波魯斯國王獲悉敵軍過河的訊息,急忙派兒子前去迎戰,期望在馬其頓軍團立足未穩之時將其擊潰。但是,習慣於奇襲取勝的亞歷山大豈能沒有準備?他未等波魯斯軍隊擺好陣型,令騎兵猛撲而上,將波魯斯王子帶的軍隊全部殲滅,就連王子本人也在初戰中捐軀。波魯斯國王聞訊,率主力部隊趕來,誰知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團已經基本渡河完畢,接下來的戰爭只能是決戰了。

波魯斯國王也是久經沙場之人,他將王牌軍種戰象置於第一列,並以步兵填充象兵之間的空隙,同時又在兩翼佈置了重步兵,在步兵外則是配置了騎兵,在騎兵之前擺上戰車,這樣堂堂正正的戰陣,要想從正面突破,恐怕是難上加難的。於是亞歷山大根據波魯斯國王的陣型,採取了步兵方陣正面阻擊,用騎兵繞道側後翼偷襲的辦法。他命令科納斯率騎兵迂迴敵軍右翼後側,伺機進行偷襲,自己指揮騎兵對其左翼發起攻擊,而名聞天下的馬其頓方陣步兵則是對抗象兵的突進,等到敵軍出現混亂再行反擊。

兩軍接戰後,波魯斯軍隊看到對方騎兵集中運動,他們隨之也調動騎兵進行了針對,以防敵軍騎兵衝擊。而科納斯的騎兵只是在機動,並沒有攻擊那個目標的意思,這樣一來,波魯斯的騎兵紛紛追在科納斯率領的騎兵後面,自己陣型被逐漸攪亂。亞歷山大瞅準這一時機,對其左翼發起了強攻,科納斯也回過頭來對右翼進行了強攻,印度人被左右夾擊,很快便陷入了混亂局面。而追擊科納斯的波魯斯騎兵也在混亂中被衝亂陣型,戰車更是無法展開,大象被亂兵衝擊的開始橫衝直撞的逃跑,以至於波魯斯軍隊在慘遭屠殺時又互相踐踏,造成極大傷亡。當馬其頓步兵方陣喊著號子壓上來時,波魯斯軍隊被完全包圍,不久後全軍覆滅。

會戰結束了,印度人至少損失了兩萬步兵和三千騎兵,戰車全部被毀,大象一隻也沒留下,這樣迅速而巨大的慘敗在當時的戰爭史上是個奇蹟。而亞歷山大率領的馬其頓軍團戰死不過步兵七百人,騎兵三百人,可謂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而戰爭的勝利,除了馬其頓軍團的勇猛善戰之外,亞歷山大的戰術思維和戰略眼光是取勝的最重要因素。

公元前326年6月,在希達斯佩斯河會戰結束後不久,亞歷山大繼續率軍東進,依次渡過了阿塞西尼斯河、錫德拉歐提斯河與希發西斯河,征服了五河地區印度土邦,在征服的過程中無數印度人成為其刀下亡魂,有更多的印度人被馬其頓軍團奴役著修路、造船、運送亞歷山大掠奪來的財寶。此後很長時間內,印度沒有產生一個類似於波魯斯王國一樣的區域性大國,這皆是亞歷山大入侵造成的後果。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翁菲斯國王太克西斯向亞歷山大宣誓效忠,但最終卻沒落得好下場,國家被毀、財富被掠奪、妻女被馬其頓軍團的下級軍官所佔,實在是有苦說不出,看來當民族的背叛者,最後都沒有好下場,這是從古至今無數次事實證明了的真理!

亞歷山大征服大半個印度後,將目光對準了東方大國,但馬其頓軍團經過數年的長期征戰,厭戰情緒高漲,加上印度當時天氣炎熱,傳染病流行,亞歷山大終於作出了撤軍西歸的決定。西方認為這是中國逃過一劫,其實話不能這麼理解,中國雖處於混亂的戰國時代,但該時代將星雲集,中國軍事正處於轉型期,騎兵已經幾乎代替了戰車作戰,而且數量上要比印度人多的多,且不說他能不能從強悍的匈奴人手中活過來,就當時的戰國七雄,哪一個又是等閒之輩?哪一個實力不比波魯斯王國強上數倍?所以說亞歷山大最終還是有心無力,他不可能不知道東方國家的強大,最終還是無奈的選擇了退兵,這才是一個合格的統帥做出的正確決定。

評析亞歷山大的軍事思想

透過希達斯佩斯河會戰,亞歷山大透過武力鎮壓,徹底摧毀了印度,降伏了大量的土著部族,從而建立了一個北到多瑙河,南達尼羅河,東跨印度河,西連亞得里亞海,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在征服過程中他不斷將東方的軍事思想融入到其率領的軍隊中,完善了作戰方案,透過輝煌的軍事戰績,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亞歷山大對於古代軍事學術的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

1。完善、融合東西方的軍事思想,成功打造了一支精良的軍隊,並始終保持著強大的戰鬥力。

掌握一支英勇善戰的軍隊,是亞歷山大建功立業的前提。在2300多年前的古代,亞歷山大首先想到的就是建設軍隊這樁大事。在軍隊管理上,他建立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指揮體系,並任用老成的巴米尼奧為副統帥,令其掌管一個人才薈萃的幕僚集團,集體為軍事行動出謀劃策,這也是人類軍隊中“參謀部”的第一次出現。同時又在軍隊中設定了一個技術服務部,網路了歷史學家、地理學家以及建築家、財務家等等專業人才,以備隨時諮詢戰爭中出現的專業問題。

在軍隊組織上,他把部隊編成若干營隊,使每個營都可以獨立作戰,然後以這樣的營隊編成方陣。故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方陣,既是固定的陣型,有頑強的戰鬥力,又比較便於機動,方便在作戰中加以調整形成突擊力量。由於組織精幹、靈活,指揮機巧、果斷,馬其頓方陣在當時的作戰條件下,幾乎成了攻無不克的鐵拳。

在軍隊教育上,亞歷山大一再強調要注重維護軍隊計程車氣,鼓舞士兵的鬥志,關心士兵的疾苦,這是前人所沒有明確提出的。亞歷山大每戰必親臨前線,甚至多次身先士卒,不顧個人安危。在東征開始前,壓力大山對軍隊中計程車兵予以重賞,不管他們是奴隸出身還是貴族出身,一概一視同仁,他拿出大量的王室財產和公有土地分配給出徵士兵們的家屬,以鼓勵他們英勇作戰。在戰爭中,對有功人員更是不吝封賞,他們甚至還能得到假期回家等等。

正是這種種措施,亞歷山大所統帥的部隊才能保持鬥志旺盛,成為橫掃亞、非、歐一切對手的常勝之師。

2。亞歷山大具有強烈的戰略意識,他總能縱觀全域性,根據局勢創造有利於自己的軍事行動。

印度是當時屹立於東方的一個古老帝國,雖然亞歷山大東征時政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但其底蘊卻是有的,尤其是印度人擅長驅趕大象為兵,這是亞歷山大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對手。顯而易見當時的印度即便已經衰退,但這個帝國仍然具有雄厚的實力,它不僅有著廣闊的疆域,四通八達的交通,而且國內的文化比較發達,除了象兵以外,也有數量龐大的騎兵和步兵。

亞歷山大為了戰勝這個強勁的對手,在戰略上是做了充分謀劃的,他先是完全收復了翁菲斯王國,只有這樣才能避免腹背受敵,同時保障後方交通的順暢和補給供應的順利,他從當時的形勢出發,作出了兩個重要的戰略決策:一是掃蕩清除了周邊依附於波魯斯王國的割據勢力。二是在佔領的區域內採取了親善政策以爭取印度權貴的合作和底層人民的支援,從而在印度各邦的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解放者”的形象。

這一系列行為,為亞歷山大創造了了極其有利的軍事形勢,奠定了而後打敗波魯斯王國得以迅速征服全印度的堅實基礎。儘管在作戰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突發狀況,但總體來說,亞歷山大一直掌握著戰略上的主動權,保持著作戰態勢上的優勢。

3。靈活性、創造性運用戰術,完善了一系列的作戰原則。

冷兵器時代的軍事統帥,不僅需要指揮作戰,有時還要親自參加作戰。亞歷山大就是又善於謀劃戰爭全域性的戰略家,而且也是善於指揮區域性戰鬥的戰術家,他在戰術上的獨創精神,讓他的對手們吃盡了苦頭。他善於根據地形條件和戰況發展靈活運用各種戰術原則,往往會使敵人措手不及,被動挨打,因而被人們稱為“戰術天才”。

亞歷山大使用戰術手段是多樣的,但是最突出的可以概括為三部分。一是在兵力使用上,著力選準打擊物件恰到好處的投入兵力。二是充分運用進攻行動,經常採取奇襲手段,讓敵人防不勝防。三是在作戰指揮上,隨時掌握敵情,妥善而靈魂的實施指揮。

在希達斯佩斯河會戰中,亞歷山大的戰術主要表現為進攻方向的出其不意。在進攻前透過一系列手段完全隱藏了自己的進攻措施,轉移了波魯斯王國的注意力,使得軍隊發動突襲成功。而在作戰中,鑑於印度軍隊有象兵這個不可抵擋的兵種,於是臨場指揮採用了速度牽制原則,避實就虛攻其不備,從而取得了巨大勝利。這表明亞歷山大為達到預定目標而實施堅定靈活的指揮,是其作為戰術家的一個明顯特徵。

4。謹慎的採取多種防衛措施,做到確保自身安全和選用有效戰法。

亞歷山大進行了十多年的征戰,沒有打過真正的敗仗,這固然與他在戰略戰術上具有高人一等的條件有關,但卻不能不提保證作戰取勝的其他措施。中國古語說的好:“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他在每戰前必實施周密的偵查和警戒,合理的安排好陣勢和採取有效戰法,在後方建立可以退而固守的城鎮。

從亞歷山大整個征戰歷史中可以看出,他的一切軍事行動都是極為謹慎的,無論行軍還是休息,或者是進行作戰,他時刻關心著部隊的安全,絕不盲目冒險,也從不忽略可靠的保障措施,這從馬其頓方陣的改進就可以看的出來。

亞歷山大繼承了父親的方陣隊形和戰術,他透過自己的實踐對其加以改善,使隊形的安排更為合理,部隊的安全更為可靠。他的戰法是:以馬其頓方陣為中央隊,希臘騎兵和帖撒利亞騎兵為左翼,以馬其頓近衛騎兵為右翼,並特設一隊輕騎兵為先驅,而兩翼的後方再各配一隊輕騎兵。這樣一來,騎兵主攻時,步兵方陣可以做盾牌掩護,而步兵主攻時,騎兵又可以防禦和掩護。這種方陣戰法,在當時的時代的確比較先進,以此就可以看出亞歷山大對部隊安全的重視程度。

結語

亞歷山大的遠征給世界軍事史留下了享用不盡的財富,可以說他的謀略、原則和措施等等都是軍事發展史上的里程碑,無怪乎拿破崙將自己稱為亞歷山大的學生,並號召軍人們努力學習亞歷山大的作戰原則,認為“這是成為偉大統帥和尋求兵法奧秘的唯一途徑”。這話說的並不誇張,他的數十次戰役把古代世界的軍事學術提高到新的水平,而戰爭的結果則是超出了戰爭發動者的主觀意願,客觀上影響了歷史的程序,對於促進東西方文化、經濟、政治交流,的確功不可沒。

參考資料:《亞歷山大遠征記》、《亞歷山大的將道與治道》、《亞歷山大帝國》、《印度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