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推網

選單
文化

對汙名化冬奧“功臣”說不 為人造雪正名

對汙名化冬奧“功臣”說不 為人造雪正名

◎本報記者 陳 曦

“人造雪是假雪”“天然雪比人造雪更好”“人造雪會浪費水資源”……在北京冬奧會各項滑雪比賽的賽場上,人造雪在保障賽道安全性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然而在賽場外它卻被一些人莫名打了“差評”。

還好,已有多位國際知名雪上專案專家站出來為人造雪正名。專家們一致表示,人造雪在世界各地被廣泛應用,無論是以天然雪還是人造雪為主建造的賽道,其技術要求和安全標準都是一樣的。

與用化學物質造的假雪不同

“冬奧會使用的人造雪不是假雪。”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張海洋說。假雪是利用凝膠等化學物質,透過某種工藝,製成視覺上接近雪狀的“雪”。這種假雪耐高溫,不僅外形和真雪很像,摸上去也涼涼的,有真雪的感覺,可用在裝飾品、紀念品、模型中作為佈景使用。而人造雪是透過造雪機,模擬自然雪形成的過程,將水變成雪。

只是由於沒有充裕的時間和空間讓冰晶發育和生長,因此人造雪多呈現白色、不透明的近似球狀或圓錐形,很難呈現天然雪那樣星狀和多枝狀的形態。

有利於保證比賽公平

人造雪和天然雪無好壞之分。不過,人造雪的雪質穩定性更強,更有利於保證比賽的公平性。

根據美國滑雪協會推出的《賽道專家培訓手冊》,包括造雪在內的所有工作幾乎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確保運動員無論出發順序在前還是在後,都能享受到公平的賽道條件。簡而言之,這種公平條件體現為——雪道足夠硬。不過,將雪道變硬並非易事,為了方便硬化操作,賽道上的雪質本身就得具有相對穩定的物理特性。

“由於天然雪花呈扁平狀,落地後相互交織在一起,因此積雪孔隙率高、密度低(自然新雪的密度為0。05克/立方厘米—0。15克/立方厘米)、硬度低,還非常鬆軟。”張海洋介紹,而人造雪為近似球狀或圓錐形的密實晶體,形成的積雪孔隙率低、密度高(密度高於0。5克/立方厘米),硬度和強度等力學引數遠高於天然積雪。

不會浪費水資源

冬奧會需要如此體量的人造雪,而人造雪的主要原料是經過淨化的水,這些水來自池塘、湖泊、地下水等,那麼造雪會帶來水資源的浪費嗎?

“造雪並非單純地消耗了水,所造之雪會再次回到自然界水迴圈之中。如果對賽場周圍相應小流域進行合理的規劃設計,融雪將大部分迴流到水庫之中。”張海洋說,此次北京冬奧會,都設有完善的水迴圈機制,所有用水都處在閉環之中,人造雪融化後會得到較好的迴圈利用。縱觀全球雪場,多數也會充分考慮水資源迴圈利用問題。

北京冬奧組委新聞發言人嚴家蓉曾表示,滑雪場會優先利用收集貯存的天然降水、地表徑流等作為人工造雪的水源。

比如,在北京冬奧會張家口賽區雲頂場館群、古楊樹場館群建設有11個露天蓄水池、地下雪融水收集池,以及小景觀湖,它們的總蓄水量達到了53萬立方米。圍繞節水,兩個場館群採用了高效的節水智慧化造雪系統和造雪裝備,能夠根據外界環境變化,動態保持最佳的造雪效率。用這種裝置設施和智慧化系統,節水率達到了20%左右。